重归黄金年代_分节阅读_第83节(1 / 2)

  张勇点起一支烟抽了口,缓缓喷出烟雾,透过烟雾望向宋援朝:“你小子不厚道呀,给我这些利润你自己私下可留了不少吧?如果我猜的没错,真正的利润应该再翻一番?”

  见宋援朝没说话,张勇继续道:“既然如此,那你为什么觉得我一定会和你合作呢?大沪海这么大,你的产品进来后我马上就能知道,到时候我直接拿着东西去找源头,直接把这些利润全吞了不更好?为什么要分一半给你?难道说我觉得钱多咬手不成?”

  “这个家伙……!”听张勇这么说,宋援朝心里笑骂,却没太多的恼怒。

  如果是其他人听到张勇这么说恐怕早就恼羞成怒和张勇辩论一番了,但宋援朝却没有这么做,虽然他和张勇接触的时间并不长,却比任何人都了解张勇的性格。假如张勇真的会这么做的话他绝对不会在宋援朝面前说这样的话。

  既然当面说了这番话,那张勇的用意很明确,是用这方式让宋援朝表面自己的态度,为他那边争取更多的好处,而并非找个理由一拍两散,转而吃独食了。

  “没关系,你也可以这么做,生意嘛,谁做都是一样,就算我们合作我也不能确保人家也进入这行是不是?”让张勇意外的是宋援朝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眯眯地认同了张勇的看法。

  “买卖不成仁义在,合作嘛谈得拢就谈,谈不拢下次有机会再合作也是一样,不管怎么样,朋友的情分不能伤,你说呢?”

  “呵呵,你小子说话一套套的,不愧是大学生。”张勇哈哈大笑起来,边笑边摇着头:“行了,既然你把话都说在这份上了,我不给面子也说不过去。这个合作我答应了,但我丑话说在前头,生意就是生意,做买卖最关键的还是赚钱,假如以后我觉得有更赚钱的办法肯定不会坐视不管,所以这合作究竟能合作多久,合作到什么程度,还得看你这边。”

  说到这,张勇炯炯的目光盯着宋援朝,此时他刚才看似温文尔雅的面容一瞬间就成了社会人的果断和无情。面对张勇,宋援朝淡然温和的目光回望着,郑重其事点了点头。

  见宋援朝答应,张勇的表情瞬间又变得缓和起来,他笑呵呵地主动伸出手道:“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

第170章 红帮

  校办工厂,车间。

  随着春节的即将到来,校办工厂经过连续几个月忙碌的三班倒后终于能歇了口气。

  昨天,节前最后一批假领子发了出去,接下来的这些日子里厂子里临时恢复了白班生产,中班和晚班全部暂停,让职工们放松下好好过个新年,直到春节后再重开三班制度。

  今天的白班工作已经结束了,车间的大部分职工都已经下班回家,而留下来的是李大琪和刚刚过来不久的宋援朝,还有秦正国、顾杰、应彩霞和厂里手艺最好的裁剪王师傅和缝纫刘师傅。

  王师傅和刘师傅都是明州人,明州人的裁剪缝纫手艺在沪海是赫赫有名的,早在清末时期,“红帮裁缝”大名鼎鼎是许多人做衣的选择。

  所谓的红帮裁缝可不是什么江湖帮派,而是给外国人做衣服的裁缝群体称呼,这个称呼来源有些古老,这还得从明朝中后期开始说起,明朝时和中国最早打交道的外国人是荷兰人、葡萄牙人等等,由于荷兰人和葡萄牙人中许多人有着红色的头发,所以也被称为“红毛”。

  红毛这个称谓从明朝开始一直流传到清朝,后来也被延伸到对外国人的统称。这就像是十几年后中国人统称外国人都为“老外”差不多,而清朝末年随着被迫打开国门,沿海城市通商口岸城市的产生,这些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居住、生活、经商,人嘛自然是需要做衣服的,而当时的条件限制不可能从欧洲带裁缝过来,所以退而求次只能找中国裁缝帮做衣服。

  这样一来,专门给这些外国人(红毛)做衣服的裁缝就被称为红帮裁缝,在红帮裁缝里手艺最好人最多的就是明州裁缝,原因很简单,明州属于最早的通商口岸,再加上明州离沪海又近,在沪海谋生的明州人不少,时间久而久之,明州裁缝就成为了中国最有名的裁缝群体。

  王师傅的裁剪手艺很好,刘师傅的缝纫技术更是厂里一绝,这两位都是厂里的老人,在厂子里干了近二十多年了,不过由于年龄大现在主要已不在一线,平日里主要工作是协助李大琪管理裁剪和缝纫工作,要知道厂里的这两个岗位的职工大多不是他们的徒弟就是徒子徒孙。

  今天把他们留下来是宋援朝特意打的招呼,对于宋援朝无论是王师傅还是刘师傅都尤其感激,因为如果没有宋援朝的话这家厂子恐怕早就垮了,哪里还有今天的兴旺。

  李大琪的副厂长任命已经下来了,随着任命的下达马厂长主动开始逐渐让他独当一面,现在的厂里李大琪已成了实际的管理者,这也是马厂长为了逐步把工厂移交给李大琪的深意。

  一张宽大的台子上,大大小小裁剪好的布料和样纸摊开在上面,王师傅指着说道:“我这几个地方重新修改了下,这回应该没问题了。老刘,要不你先缝纫出来再看看?”

  “行!”刘师傅拿起布料看了几眼点点头,随后招呼着大家把东西拿到缝纫工位,找了架缝纫机就忙活了起来。

  众人在一旁耐心等待着,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后,一条刚刚缝纫好的喇叭裤新鲜出炉。

  刘师傅拿着裤子看了看,走到一旁熨烫了下,完后递给了宋援朝,宋援朝看了一眼后直接转递给应彩霞。

  “去试试。”

  应彩霞这几天几乎成了宋援朝他们的模特,前后不知道试了多少回了,接过裤子二话不说就去了后面,暂时没人的印刷车间那边李大琪用帘布围了个区域,这里作为应彩霞的临时试衣间。

  片刻后,穿着喇叭裤的应彩霞走了出来,众人的目光在她的下身游动着,当然不是看她的身材是看她穿着的这条裤子,随着应彩霞的走动、停步、转圈一系列的动作,众人终于露出了笑容。

  不得不说王师傅和刘师傅的手艺之好,仅仅几次修改就做出了和秦正国带回来的喇叭裤一模一样的裤子,甚至在做工和裁剪细节上比秦正国的那几条裤子更胜一筹。

  “两位师傅,真是好手艺!”秦正国佩服万分地冲着王师傅和刘师傅竖去了大拇指。

  反而两位师傅却不以为然,笑着说这种裤子其实并不难,低腰短档,膝盖下面裤管放大,在他们这种老裁缝看来就是正统修身西裤的变种而已,对于他们吃了这行饭大半辈子的人来说简直小菜一碟。

  不过,看着穿着喇叭裤来回走的应彩霞,王师傅不由得皱起了眉头:“这裤管这么大弄成这样能穿出去?”

  “能!怎不能?”秦正国在一旁笑呵呵道:“您看看,这裤子穿着精神不?”

  “精神倒是精神,可这也太……而且女式的裤链一直都是右开的,现在和男人一样开在前面,会不会有些过了?”王师傅好心问道。

  “不过不过,王师傅您不知道,现在国外都是这么穿呢,外国人和我们不一样,男女同款,正常的很。”

  “我说老王,你就是个裁缝,我们裁缝这行的规矩是什么你不会忘了吧?主家觉得好才是真好,再说了我觉得这裤子很不错,当然啦,我的手艺在中间也占了很关键的部分。”一旁的刘师傅倒没王师傅那么保守,相反他见应彩霞穿着自己刚亲手做出来的喇叭裤很是得意,非常满意自己的手艺。

  “行吧,也许是我老了,观念落后了,反正你们这些年轻人觉得好就好吧。”王师傅听了也笑了点点头道。

  一条喇叭裤,根据面料不同宋援朝测算了下,用好的面料比如毛纺、精纺类的成本大概高些,差一点可以用灯芯绒和劳动布也就是牛仔布这些,至于再普通的布料也有。

  宋援朝选择的基本都好料,这个算是很良心的,如果用再差料的话成本当然可以继续压缩,但宋援朝不想这么做,东西好不好买的人也不是瞎子,何况喇叭裤的大流行马上就要开始了,宋援朝要想喝头汤而且喝的舒服,没必要在这方面太过省钱。

  除了喇叭裤,宋援朝还让两位师傅做了些牛仔裤牛仔夹克这些,样品都是秦正国从羊城带过来的,正宗的香江货。

  两位师傅的手艺没得说,弄出来的东西的确好,何况还有宋援朝这个拥有后世眼光的人在一旁帮着指点修改了几处细节,产品甚至比样品还好上几分。

  时间不早了,一晃就已经是晚上八点过了,明天车间还要开工,宋援朝看看时间今天就暂时到这,让大家把东西收拾一下,尤其是裁剪的样本要收拾好,之后做这些衣裤全靠这些样本来弄,要不然这几天就白费功夫了。

  宋援朝打算让两位师傅一起吃个便饭再回,谁想两位师傅拒绝了,说家里已经做好了饭,天不早了他们要早点回家。无奈之下宋援朝只能送他们先离开,等他们走后宋援朝想了想就带着秦正国几人去了上次和张勇碰头的那小饭馆。

  到了饭馆已是八点半了,饭馆的生意已经接近了尾声。不过宋援朝他们来了,老板自然欢迎,何况老板上回已经见过宋援朝,知道他是张勇的朋友,今天带朋友来吃饭是给他捧场,高兴还来不及呢。

  和老板打了声招呼,宋援朝也不看菜单,笑呵呵地说他们一共就这么几个人,让老板看着还有什么菜能做的上就是了。

  “这饭店不错呀,比国营饭店强,要不你带路真不容易找呢,援朝,这里的老板你认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