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黄金年代_分节阅读_第2节(1 / 2)

  这个小女孩是张建国的小女儿张萍萍,宋援朝前世九十年代初期这里拆迁时,张萍萍已经是快考大学的大姑娘了,拆迁之后老邻居们虽然分开,但相互依旧还有来往,1999年的时候张萍萍结婚,宋援朝还去参加了她的婚礼。

  宋援朝知道自己现在的样子有些不怎么样,怕吓着孩子尽量用柔和的语气说了声萍萍真乖,想了想从行李里掏出一包东西,蹲下身打开油纸,里面是几个柿饼。

  柿饼是下乡地方的特产,宋援朝回来前带了些,他拿着柿饼向萍萍递了过去,示意她接,有些胆小怕生的萍萍却不敢拿,怯生生的用大眼睛回望着自己奶奶,两只小手紧紧抓着张家阿娘的衣角。

  “援朝阿哥不是外头人,拿着吧,这是柿饼,很好吃的。”张家阿娘笑着对孙女说道,小萍萍这才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接过柿饼,然后放在嘴边小咬了口。

  一口下去,柿饼的甘甜顿时让小女孩的眼亮了起来。

  “奶奶,甜。”

  “嗯,甜的,萍萍乖,好好吃。”张家阿娘对孩子说了声,接着就招呼宋援朝一起回家,宋援朝提起行李和张家阿娘还有小萍萍向弄堂里走去,离着家越来越近。

  “阿娘,侬乡下又来亲戚了呀?”

  “这是侬乡下哪头的亲戚呀?”

  走进弄堂深处,时不时就碰上邻居们打招呼,询问跟着张家阿娘的这个乡巴子是谁,这时候张家阿娘就会向她们解释,这不是自己的亲戚,是住在23号宋家,也就是以前宋老师的儿子宋援朝回来了。

  弄堂里的邻居都是住了许久的老邻居,这个时代和后世不同,不像以后小区里的邻居那样老死不往来,就算是对门邻居住了十几年也不认识。

  这个时代的人和人之间更有亲情,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就是这样。

  大家住在一个弄堂里,许多人从祖辈时就认识,大人们许多也是从娃娃时候一起长大的,相互之间关系很是融洽。

  平日里张家、李家、王家几家住一幢楼,白天连房门都不关,家里有事外出就和邻居打声招呼,邻居都愿意帮忙照看。

  就像宋援朝小时候,经常会从东家窜到西家玩,等到了吃饭的时候还喜欢捧着个碗到处跑,瞧着那家做了什么好吃的会凑过去看看,大人们也不恼,通常骂几句小赤佬、馋佬胚,再笑眯眯地夹上一筷子给他尝尝。

  这些邻居原本大多是认识宋援朝的,只是宋援朝这么一走多年,各自的记忆中早就印象模糊了。

  再加上宋援朝比离开的时候高了不少,在西北这些年又黑又瘦,风尘仆仆满面垢面,外面穿着一身打了补丁的旧军大衣,蓝色的棉裤屁股后头还有两个望远镜(大补丁),脚上是破开了个洞的解放鞋,再顶个乱糟糟油腻打卷的头发,背着行李,一副明显乡巴子的腔调,哪里还有人能一眼认出他是谁?

  当知道这人居然是宋援朝的时候,所有人都是惊讶莫名,谁都没想到这一走就是足足八年的宋家独养儿子(独苗)居然回来了。

  “这是援朝?”11号的李家阿婆诧异地打量着。

  30号的陈家大妈先认出来了,拍着大腿惊呼:“哎呦喂,这真是宋老师的儿子啊!当年走的时候白白嫩嫩的小伙子呀,哪能搞成这副鬼样子回来了呀?”

  边上抽着烟的刘家爷叔弹弹烟灰,笑骂:“侬只戆大,宋援朝是去插队落户啊,侬以为是领导干部去疗养院呀?插队落户是要种地的,王家姆妈的儿子去黄山三年回来就和煤球一样黑了,不要说宋援朝去了八年了。”

  胖胖的,面容有些熟悉但已经记不清那户的女人插口问:“援朝,记得侬是去大西北插队落户的对吧?大西北是啥样子呀?有好白相的伐?”

  李家阿婆听了一脸嫌弃:“寿头刮气,大西北这种穷地方能有啥样子?那能?侬想去看看?侬也报名插队落户去呀,去了么就晓得了啊。”

  胖女人有些挂不住脸,顿时反驳:“十三点啊侬,问问有啥搭界啦,阿婆侬今朝早饭吃太饱故意礅我?”

  钱家老爷子边摇头边叹息:“哎……援朝总算是熬出头回来了,可惜宋老师夫妻……想想这一家门真是才古(可怜)……”

  弄堂里正闲在家没事的各位老头老太太和姑姨们突然听到23号的宋援朝回来了,一眨眼的功夫呼啦啦全冒了出来,里三层外三层围着宋援朝不住打量,同时七嘴八舌地说着话。

  “好了好了,看猢狲出把戏呀?走开走开!”瞧着人越来越多,张家阿娘很是不悦地提高嗓门喊了起。

  这些人有的还好,有些这话是越说越离谱,再说了宋家的事弄堂里谁不知道?偏偏在宋援朝刚回来提这,不是故意戳宋援朝的心么?

  “统统回自家屋里去,援朝刚刚回来早饭还没吃呢,援朝,跟阿娘回去吃饭,散了散了……”

  说着话,张家阿娘拉起宋援朝的走就快步朝自家方向走去。

  张家阿娘在弄堂里还是有点威信的,何况刚才阿娘说的也有道理,都是街坊老邻居,宋援朝刚回来就围观成这样,实在是有点不像话,众人让开道路,目送着宋援朝去了张家阿娘家,等人进了楼门后,几个平日里喜欢打听的女人们顿时凑在一起忍不住又嘀咕了起来。

第3章 钥匙

  一碗冒着热气的泡饭,一小碟腐乳,腐乳上还撒了点白糖再滴了几滴香油。

  这是沪海人最寻常不过的早餐了,在后世,这样的早餐恐怕早就在沪海家庭看不见了,可如今宋援朝吃的是特别的香。

  在记忆中,自己有多少年没吃过这样的泡饭?用筷子扒着泡饭吃一口,再用筷尖挑点腐乳放在嘴里,这种味道让宋援朝眼眶忍不住潮湿了起来,他用力吸吸鼻子,继续埋头吃。

  张家阿娘把泡饭端上来,看着宋援朝吃了会儿就进屋去了,宋援朝是她从小看大的,两家的关系极好。

  现在,宋援朝回来了,吃泡狼一副吞虎咽的样子让她看得想落泪,为避免尴尬,张家阿娘特意带着乖巧的小萍萍避开。

  几分钟后,泡饭和腐乳被宋援朝一扫而空,他有些意犹未尽地舔了舔嘴唇,随后拿起碗筷走到水池边洗了起来。

  刚洗,张家阿娘就闻声从屋里出来了,见着宋援朝在洗碗筷埋怨了他一句吃好了放着就行,宋援朝笑笑也不说什么,径直把碗筷洗干净后洌去了水放回了属于张家阿娘家的碗橱里。

  “援朝,侬坐,阿娘有话跟你讲。”张家阿娘招呼宋援朝坐,等他坐下来,张家阿娘从口袋里摸出一把钥匙。

  “这是侬屋里头的钥匙。”张家阿娘叹声说道:“这把钥匙还是侬姆妈给我的,让我帮你好好收着,现在侬总算回来了,也就物归原主了。”

  看着这把钥匙,宋援朝的眼眶顿时微红。

  宋援朝下乡后留在沪海的的父母相继离世,他们走的时候宋援朝不在身边,而宋家和王家的亲戚们当年根本就没管这事,虽然说有着宋光增历史原因唯恐避之不及,可是作为亲戚,这样的做法实在是令人心寒。

  尤其是王素芬去世时候,丧事还是单位的同事和张家阿娘这些街坊老邻居帮忙办的,这件事是宋援朝后来才知道的。

  除了这件事外,还有件事前世的宋援朝也是好多年后,也就是张家阿娘去世参加追悼会那天才知道。

  当年王素芬去世之后刚办完丧事,早前对他们家断绝来往的几个亲戚们突然又冒了出来,其目的居然是宋援朝父母留下的这套房子。

  按照这些亲戚的说法,宋光增夫妻去世,宋援朝去了西北插队落户,这辈子是不可能再回来了。这套房子作为亲戚自然就有处置权,空关着倒不如让他们搬进来住。

  宋援朝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在宋光增夫妻好的时候,宋光增和王素芬两人可没少帮这些亲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