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埋葬士族的第一捧土(1 / 2)

科举,只是夏川要走的第一步棋。

如今满朝文武,包括岳齐飞、赵雄州在内,多少都与士族沾点关系。

是因为,大夏实行的是官僚推荐制度。

想要入朝为官?可以。

但前提是,你必须要由某位德高望重的官员,或者是世家大族向朝廷推荐才行。

这样一来,就无法避免‘任人唯亲’的事情发生。

所以,夏川在这个时候提出科举制度,不光是要为天下寒门子弟开条道路。

更多的,也是为了朝廷,不被士族所掌控。

从战略层面来讲,这么做,也有利于对抗神明。

随后,夏川又向百官具体讲解了有关科举制度的细则。

引来百官称赞。

能不赞吗?

毕竟刚杀了一拨人,在这个时候,谁还敢触他的眉头?

更何况,于国来讲,科举利大于弊。

大大削弱士族对国朝的影响力,也是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在做的一件事情。

只不过,没有科举制有如此杀伤力罢了。

“敢问陛下,这科举制,应该要考什么?”

“是以考儒学为主,还是兼顾百家?”

赵雄州询问道。

夏川直言道:“儒学,百家,乃至于数理化,都要考。”

儒家是有弊端。

但不可否认的说,也有好处。

尤其是在当下这个社会,真正的儒学,对于凝聚人心,是有着一定的好处。

说起来,夏川为何要开科举取士,而并非是用前世读大学毕业考公务员的方式取士?

是因为时候还不到。

在当今大夏的制度中,科学与玄学并重,方为国策。

要巧妙结合前世现代化理论,走出属于当前大夏的特色道路。

右倾保守不可取,左倾激进更不可为,凡事要一步步来。

说白了,夏川治理国家,也是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不求绝对正确,但也绝不求错,通过不断地试验与摸索,让大夏逐步走向强盛。

“科举一事,要尽快走上章程,这件事,就交给礼部去做。”

夏川说到此处。

礼部尚书李道行连忙作揖道:“请陛下放心,臣必将我大夏第一届科举办好。”

得了这么一个差事,他心中肯定是高兴的。

科举制度,一旦实施起来,影响的是大夏千秋万代。

但不管过去多少年,世人都会记住他这第一位负责创办科举的领导者。

散朝后,夏川特意将李道行留了下来,语重心长的问道:“关于科举,你有信心吗?”

李道行实话实说道:“全国读书人一同参与的盛会,难度不小,虽说不敢确保,但臣还是有些信心的。”

夏川点了点头,“朕知道,这满朝文武,就属你最为老实。”

“最终选取的进士名单里,朕希望,寒门子弟,能占七成。”

根据前世记忆,他得知。

其实在科举刚刚出现的时候,还不足以撼动世家的根基。

因为当时能读得起书的人,大部分都来自于士族。

这也导致,科举之初,朝廷选拔的进士里,士族占了九成九。

另外零点一成,还是某些臣子为了朝廷脸面问题,故意为之。

夏川担心这样的事情会在这个世界发生。

所以,他有必要提醒李道行,

“印刷术推行还没几年,教育的改革也才刚刚开始,天下读书人里寒门子弟毕竟占了少数。”

“朕这样安排,着实是有些为难你了。”

“不过,即使他们所写的策辨是一堆垃圾,哪怕肚子里根本就没有几斤几两的墨水,但只要他们品德端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