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意外来信(2 / 2)

次日便安排人往水田里撒石灰,又着人挖坑,拿石灰水泡竹子。

这事快不起来。

一方面竹子要得多,收购需要时间,一方面泡竹子,烤制炭化,也需要时间。

于是安排好之后他就不管了,带了几个人开始种树。

这个快,他跟杨雪七八总共一亩五的地,一百四十根苗,不到一天就搞定了。

还剩了十几棵,送了几棵出去,剩下的种在鱼塘边,菜园里。

次日,闲来无事,天气又好,他便拉起了二胡,顺便收甲鱼,收竹子。

第三天,第一批泡过的竹子捞出来,晾干,他依然在拉二胡,收甲鱼,收竹子。

第四天,好消息,稿费单又来了,是年后写的的那篇《理论联系实际,玉湖村藕粉产业发展初探》。

相比最早那一篇,这一篇肯定没那种分量,毕竟这片土地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在变得不同的土地上,有意义值得关注报道的事情太多。

但毫无疑问也是一种肯定,只要拿到市里,藕粉生产产业化可以说势在必行。

有趣的是,随着稿费单一同到来的,还有一封信,一封来自私人的信。

“纪南风……”

“这谁呀,还是京城来的,字倒是好看,比你都不差了。”

信是村里的人顺道带过来杨雪接的,一路上都在好奇。

陆岩瞅了瞅,又想了一会,摇头:“不知道,可能是一份邀请函吧,毕竟大小也算个人物了。”

这话放在过去陆岩是肯定不敢说的,毕竟要脸。

可现在他是真不怕闪到舌头,因为此时的他哪怕是频繁在人民日报发文也已经不是难事。

也因此,有人发邀请函,邀请加个作协参加个研讨会什么的,很正常。

杨雪一想也对,便笑嘻嘻催促道:“那赶紧拆开看看,回头我也好跟你爸妈说。”

“跟他们有什么好说的,他们又不懂。”陆岩好笑,比较有仪式感的拿了把小刀。

杨雪乐道:“那也不妨碍他们为你开心为你骄傲啊!”

“就像你是吧?”陆岩这时已经把信封打开了,取出的是折叠好的材料纸。

“嗯!”杨雪乐呵呵,胸一挺,很骄傲,忽然又反应过来:“不对,你又笑我,你嘲笑我什么都不懂!”

“问题是就算我不嘲笑你也什么都不懂啊!”陆岩大乐,信件打开一看。

“尊敬的陆老师:

您好,我叫纪南风,是一名历史老师,请原谅我的冒昧,未经许可便获取您的联系方式,寄出这封信……”

好像不是。

跟预想中不一样,这并不是一封邀请函,而是一封读者来信,带有请教交流的意思。

杨雪呐呐道:“莫非这就是所谓的笔友?”

“有可能。”

笔友,以笔会友,市里的日报上就专门有这样的版面,上面有征友启事,有些还有照片。

订阅的杂志上也有,在这样一个连座机电话都远未普及的年代,这似乎是一种十分时髦且受欢迎的交友方式。

杨雪便道:“那要不要回?”

陆岩想了想,笑道:“回吧,长这么大还没交过笔友呢,况且人家还是历史老师,正儿八经的文化人。”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