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人和土地73(2 / 2)

古时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财富多来源于土地,这种断绝大小地主根基的做法自然不受待见,引起的反弹让篡秦前一帆风顺的王莽迅速败亡。

只是新末大乱让天下人口损失大半,人少了,空出的土地就可以再分一轮,这其实就是光武中兴的真相。

到了二十六世灵皇帝时期,土地兼并再次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加上边患不止、各地灾患不断,黄巾之乱实际上就是再也活不下去的失地百姓的一次总爆发。

大将军唐宏前期的功绩除了征服大漠消除了边患,就是在并州屯田安置流民,后来有推广至冀、幽二州。

所谓的屯田其实就是土地国有制,屯田百姓就相当于是国家的佃农。之所以说是佃农而不是普通百姓,是因为屯田制下耕种者需要上缴的产出比例非常高。

但为了应付庞大的平叛战争消耗,国家对屯田百姓的压榨过重,根本无法持久。更重要的是屯田制下百姓很快就没有了垦荒的动力。

费力垦出来的荒地也不是自己的,还得多缴一大笔粮食,屯田百姓又不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并缓解矛盾,朝廷先是规定新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这其实就是承认了部分土地的私有。

可是接下来的问题又来了。

如果你是一个农夫,就算私田和屯田需要缴的税一样多,你是更愿意耕种自己的私田?还是更愿意耕种归朝廷所有的分配公田呢?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屯田的土地都是熟地,产量更高,大家可能还更愿意种屯田。

但几年以后呢?

新垦的私田成熟了之后,百姓们肯定就更愿意在属于自己的私田上下功夫。

因此还没等到天下再次平定,朝廷就不得不再次进行了改革。

说白了,屯田就是个应急的过度措施,谁都知道不是一个能够长期事实的政策。

鉴于历史上血的教训,全面恢复土地私有制自不可行,计口授田就应运而生了。

所谓的“计口授田”也叫“均田制”,其实就是将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土地进一步细分成了两部分。

一部分归私人所有,可以继承,允许自由买卖。

一部分为国有,只是租给百姓耕种,百姓无权买卖,耕种者死后收归国有重新分配。

均田制能够很大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却无法做到完全避免。

因为当私田被兼并完毕后,已经尾大不掉的大地主们就必然会将目光瞄准国有土地。而兼并了大量私有土地后的大地主已经重新进化成了世家豪族,垄断了权利和财富的他们自然有得是办法侵吞国有土地。

当国有土地被侵吞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国家就难以为继了,大乱随即再次爆发。只能等到大乱让天下人口大减之后,空余出的荒地再次重新分配一轮,才能进入下一个轮回。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的治乱有着很明显时间周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唐笠梦外那个世界的历史上,这个周期就是改朝换代;而在梦里这个世界的历史上,则是一次又一次的所谓“中兴”。

相比最初的土地国有制的低效不被百姓接受,和私有制无法避免的土地快速兼并,均田制能够更好的平衡两者之间的优缺点,因此虽然屡有改动却大体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沿用。

直到诸胡南下乱华,这个制度才被野蛮的迅速摧毁。

野蛮的诸胡的社会结构实际上一直处于奴隶时代,入主中原后自然认为所占之地都是部落首领的,种地的秦人就是会种地的牲畜而已,哪有资格拥有土地?

他们一边圈占大量土地给自己的族众作为牧场或农场,一边往死了压榨实际在土地上耕作的秦人农夫。

说白了就是严酷到极致的屯田制,耕种者上缴的比例定的极高,基本上就是只给种地的秦人百姓留下一点勉强活命的口粮而已。

不过客观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胡人的屠刀也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极限的压榨必然导致生产效率的不断降低,而持续的战乱又让各胡族势力同样需要更多的钱粮财富。

但是给秦人分地又是不可能的,那要怎么保证粮食这个古代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的产量呢?

于是短暂消失的均田制慢慢的又被胡人重新捡了起来,只是此“均田制”已非彼“均田制”了。

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私田的所有权归属。

二十八世兴武皇帝时推行的均田制,私田部分的所有权是归耕种者个人所有的,可以继承、可以买卖。

而胡人实行的均田制,私田部分的所有权是归耕种者的胡人主子所有的,只是产出的上缴比例相较公田稍低一些而已。

其最大的改变其实是部分放开了对底层秦人的人身束缚,允许他们开垦荒地,扩大产出基数。这样多种一亩地就能多一分结余,客观上提高了秦人农夫垦荒的积极性。

那么私田和公田都不允许买卖,是不是就不会有土地兼并了呢?

并不是。

想想也不可能。

胡人政权的土地所有权并不在国家,而是划分给了各个部落,说白了就是归各部落的首领和贵族所有。

部落之间甚至部落内部也是存在相互兼并的。

比如突厥分裂为南北两部后,南下九部在并州的土地甚至残余部众就被分给了留守的七大部。

因战争男丁损失较大的小部落的土地,第一时间就会被大部落兼并,甚至不管是土地,根本就是连人口都一起吞并了。这本就是胡人千百年来的规矩。

部落间是这样,部落之中也是这样的。

一家的男人如果都战死了,按照胡人的传统,他家里的老幼妇孺就会被部落分给其他家,那他家原有的土地和附属在土地上的秦人奴隶自然也就被部落收回了。这些收回的部分如果重新分配给其他人还好,可惜更多的时候都被部落首领和贵族们的私吞了。

频繁的战争使得这种方式的土地集中速度非常快,而且部落中的土地兼并方式还不止这一种。

因为土地实际是归各部落的少数上层贵族所有的,所以事实上是可以买卖的。

如果一个胡族小户因为各种天灾人祸或者干脆就是因为染上了恶习败光了家产,那他就只能将名下的土地和奴隶卖给能出得起价的部落大贵族以渡过难关。

这样一来部落中的土地也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集中,甚至有越来越多的底层胡人也变成部落贵族的私产,只是身份和待遇总要比秦人奴隶高一些罢了。

这也是胡人入住中原后,战斗力无一例外的迅速衰减的原因之一。

除了因为生活上的富足消磨了其尚武精神,使其不愿意再像其祖先那样拼命之外,身份上的起落变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时间的事情就是这样,如果不是刻意设计加上严格监督,通常都是赢家通吃的。伴随着土地的失去,实际上卖地的人通常都会失去一切。

因此,随着时间推移,很多最底层的胡人百姓其实生活的也没比秦人百姓好多少。

江南的南晋虽然依然实行的是均田制,但也和最初的均田制大为不同了,基本上相当于大秦朝末期均田制彻底崩坏前的状态。

具体说来就是私田已经被大量兼并到了各地的世家大族手中,公田也有部分被侵占,只是还没到让百姓活不下去的那个临界点而已。

当然,其中也有南北方因为气候差异,百姓忍受的极限不同的因素。

北方气候寒冷、降水也少,粮食亩产相对南方偏低,而南方因为气候温暖湿润,粮食亩产更高,所以南方百姓的忍受极限相应的就比较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