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大战结束67(2 / 2)

是之前追往泽县方向的那一千突厥骑兵!

想明白这点之后,唐笠的心里是无奈,梁昌则是心痛。

看清楚来敌人数只有数百之后,谁也不认为他们有彻底改变战局的能力,可其代表了什么两人却都心里清楚。

泽县县城虽小,但逃到那里的后秦军至少有两千多人。现在追击而去的北魏军既然出现了,那就说明这两千多人至少是已经没有了任何威胁。

援军人数虽少,却给北魏军的士气带来了不小的提升。

鏖战已久且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的羌人终于再也难以坚持了。

唐笠见状只得无奈的通过号角向其传递了信号。

盘古军士卒的来源很杂,其中不少就是原来后秦军中的秦卒,会吹后秦军用来传递战场消息的号角很正常。

听到声音的赵桐只愣了一下,反应过来后没什么犹豫的就率领一千多残军脱离了战场,退到了盘古军方阵的东侧。

面对缓缓后撤的敌人,北魏军也无力追击,因为他们自己一时半会儿也无法从混乱中彻底恢复。

落日的最后一丝余晖消失的时候,晋城北城下两支军队相距两百步距离在对峙。

已经陷入半昏迷状态的梁昌将军队的指挥权正式交给了赵桐。能坚持到现在已经是这位老将的极限了,放下心后就再也挺不住了。

和梁昌一样,唐笠也很清楚,这场大战已经结束了。

北魏军最开始攻城时有两万多人,两日的攻城战损失了至少七千,刚刚被突袭后的混战中至少又损失了七八千。

所剩的兵力虽然还有一万多,远远超过同样损失惨重的盘古军和后秦军,却是再也没有了继续攻城的可能。

雁门关外的突厥人还盼着北上的援兵呢!决不能把军队都在这里打光了。这个道理拔延那环不想懂也得懂。

秦历一千三百一十七年四月十三日夜。

晋城北门外,三方口头休战协议达成。

北魏大军北返,承诺不再追击南返的后秦军,晋城归属盘古军所有。

当然,这里的后秦军仅指晋城北门外的这一千四百骑兵,之前被北魏军俘虏的不在此列。

同时,北魏军还承诺不再阻止尚未被俘的后秦军逃卒,任其自行选择去路;后秦军也答应不强行索要自愿投降盘古军的己方逃兵。

自秦历一千三百一十七年三月十五盘古军突袭攻下晋城至今,整体历时一个月的晋城之战结束。

自秦历一千三百一十六年六月二十后秦军发动攻击至今,历时九个月的秦魏东部战场大战也结束了。

此战盘古军、北魏军、后秦军三方先后投入的总兵力超过十八万,其中北魏七万、后秦十万、盘古军一万多。

战后,北魏军损失五万余,后秦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盘古军阵亡人数七千。

北魏军在初期吃了被突袭的大亏,一日内就损失了将近三万人;强攻晋城两日损失七千,最后一日被羌人骑兵突袭损失近八千;在上党一线和后秦军僵持了九个月才损失了七千多人。

后秦军初期是占了绝对优势的,可惜没能及时攻下上党坚城。真正损失在对战中的人数其实只有两万人,随后九个月的拉锯战中损失了一万三千多人,反攻晋城损失了七千人,其余的将近几万人全部实在撤退途中或死或被俘的。

盘古军最初出山时有三千三百多人,攻下晋城后先后补充了八千多新兵,其中有一千人是在最后两日的守城战中临时从出山的秦人百姓中招募的。大战结束时活下来的只有不到四千人,损失总数达到了七千。

从这个数据就能看出,一支军队最大的损失其实是被突袭或被追杀时出现的,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其实损失并不会很大。秦魏两军历时九个月的拉锯战,加在一起总共也就损失了两万人,因此军队因为种种原因被突袭或崩溃后的溃逃才是损失最大的时候。

四月十三当夜,后秦军扎营于晋城北门外,北魏军后撤三十里扎营修整,盘古军自然是全部撤回城内。

四月十四,一万三千北魏军拔营北撤去与五千留守上党的大军汇合。

四月十五,北魏军分兵一万北上,留守东并州的兵力仅剩八千。

四月十六,得知北魏军已经分兵北上的一千四百后秦军离开晋城南下,准备翻越大山后撤过黄河。后秦军为其提供了必要的粮草。

次日,得到己方在东并州大败消息的并州西部后秦军后撤。

三日后,北魏西部军分兵两万北上雁门关。

至此,持续了近十个月的秦魏并州大战彻底结束。唐笠终于在自己的梦中世界,率领亲手创立的盘古军在并州的东南部艰难又幸运的占据了小小的一块地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