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其实没有选择65(2 / 2)

轻骑兵硬攻完整的步兵军阵,损失实在是太大了,他也有点受不了。

突厥人一撤,盘古军赶紧抓住机会再次向后撤退。短短的两次交战就损失了超过千人,第一营已经伤筋动骨了。

舍利阿泰并没有乘着对手再次后撤发动新的攻击,因为此时对手已经彻底撤入了弓弩的掩护范围。

临时统计出来的伤亡数字让舍利阿泰怎么也压不住心中的火气,近六百骑的损失让他无论如何也再做不出撤退的决定。要知道之前两天多追击战的损失也就只有八百骑!

唐笠能猜到对手的纠结,他的目的本就是如此。用一切办法挑衅、引诱突厥人交战,只要对方的损失足够大,尤其是宝贵的突厥骑兵的损失足够大,这些骄横的胡人就很难咽的下那口气。

包括之前城头上出现的激怒对手的招数其实都是假的。

焚烧的军旗是真的,之前劫了那么多次粮,缴获几面北魏军军旗不是难事。

假的是那些被砍掉脑袋的突厥俘虏,唐笠手里哪里会有?

可没有突厥俘虏,羌人俘虏却多的是啊!无论是晋城突袭战,还是击败七千后秦反攻大军的战斗,抓获的羌人俘虏总数就有一千多。

这么大的数量自然不可能像之前那样一杀了之,所以在唐笠没想好处置方法之前,这些人就被关了起来。

不过这些人中的一些人是注定了要死的,比如其中的军官。

给他们换上突厥人的衣服,再剃个突厥人的发型,离老远哪里能分辨得出是突厥人还是羌人?

至于临死前的咒骂和惨叫,在秦胡杂居了两百年的并州,会说点突厥话的秦人多得是,一对一的配一下音就完事了。

结果也很完美,难辨真假的突厥人很容易就被激怒了。

率军成功退回车阵的唐笠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见突厥人仍然是既不进攻也没有撤走的意思,唐笠心知自己的目的应该是达成了。

直到唐笠和城外的将士吃过城里送出来的晚饭,对面的突厥人虽然骚动却仍然没有进攻,唐笠虽然心里有些可惜,却还是只能下令全军撤回城里了。

不过他也没有太过担忧,这么长时间都不舍得走,双方的这个梁子看来是结得足够深了。

就算对手趁夜撤退唐笠也无所谓,因为突厥人撤走也只会是去追羌人。

而此时附近的羌人分成了两股,一股埋伏在东南方向的山林里,再多藏几日也无所谓;另一股逃往了泽县的,他们的死活关自己鸟事?

反正自己给突厥骑兵造成了那么大的损失,北魏军是必然要攻击晋城的。

其实就算唐笠什么都不做,北魏军也一定会攻打晋城,突厥人大胜之下是绝不会任由一股秦人占据这里。唐笠的一切做法其实是为了激怒突厥人,让他们尽快攻城。对手越愤怒就急躁,越急躁就越容易放松警惕。

秦历一千三百一十七年四月初十,两万余北魏军主力于清晨时分抵达了晋城城下。

昨晚就得到了消息的拔延那环脸色很难看,劈头盖脸的先臭骂了一顿舍利阿泰后,下令立即开始打造攻城器械。

他并不是没想过先去攻打泽县,那无疑在战术上是最好的选择。奈何时间已经不允许他那样做了。

之前大汗给他们的十天期限只剩下了四天,如果先绕道去攻打泽县的羌人,拐回头来攻打晋城的时间上肯定不够。而相比泽县小城来说,秦人占据的晋城无疑威胁更大也更重要。

虽然自己可以以战局发生重大变化为由稍稍延后分兵北上的时间,但拔延那环心里很清楚自己根本不能那样做。

对整体战局很了解的他很清楚,大汗的命令并不是瞎指挥。北部军已经支撑不住撤进雁门关了,契丹人正一边攻打雁门关,一边在突厥人聚集的河套地区烧杀掳掠。

雁门关险要,短时间内守住问题不大;但水草丰茂的河套作为突厥人的老营所在,那可是突厥人的真正根基,时必须要尽快夺回来的。

所以就算大汗不催,四天后他和拔延可石也必须分出至少一万人北上。这一万人还必须得是精锐,到时剩余的兵力再想攻下晋城估计是难了。

秦历一千三百一十七年四月十二日清晨,北魏大军做好了一切攻城的准备。

突厥人没有犯之前羌人犯过的错误,不到两天的时间虽然无法打造楼车之类的重型攻城器械,但也比之前七千后秦军那样只有攻城梯强的多。作为对手的北魏军,显然比后秦军自己更加清楚攻下晋城高墙的难度。

北魏军采用的是很明显的围三阙一战术,独留下晋城南门不攻,其主攻方向还是北门。

经历过前次城防战的唐笠一眼就看明白了对手的战术意图,在东西两面只各留了一千人,北城墙下却留了三千预备队。

准备更加充分的北魏军在攻城云梯之前摆了一排盾车,使得城上的盘古军在很长一段距离里只有床弩才有杀伤力。

不过防守的盘古军将士也不着急,有了一次守城经验的他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熟了,知道都攀城甚至登城的敌人才是最好的攻击目标。

于是让拔延那环十分意外的一幕出现了,己方第一次攻击就有好几处顺利的登上了城头。

“不对!要是那什么盘古军这么草包,几天前后秦军怎么会败的那么惨?”

虽然同样打心底里看不起秦人,但拔延那环不愧是军中宿将,深知事出反常必有妖的道理。

果然,就在他疑惑之时,晋城北城墙上的喊杀声突然之间大了起来,盘古军的攻击力度一下子猛烈了数倍,己方士卒突然间就再也登不上城墙了。

这个战术还是之前盘古军众将讨论出来的法子,在几处预先做好准备的地方故意放水,然后在城墙上以优势兵力围歼敌人。

拔延那环很快就看出了对手的战术,嘴角不自然的抽动了几下。

常规战术下,先登士卒都是军中精锐,也就是说被对手诱上城墙围杀的几乎全是突厥本族士兵。

面对这种局面拔延那环也没什么好办法,攻城战已经开始,除了持续不断的攻击,攻城一方能做的调整其实十分有限。这年代又没有那啥单兵指挥系统。

在宽大的北城墙上列阵围杀对手的盘古军其实也是压力重重,他们明显能够感觉到突厥人要比之前遇到的羌人难对付得多。

虽然他们的装备要比羌人精锐稍差,但无论是武技还是凶悍程度都要明显高出一截。

这要是不能及时围杀所有登城的敌人,己方的计策可就弄巧成拙了!

不过盘古军将士也不是孬种,在敢战这一点上丝毫不逊对手。不但唐笠从山里带出的老兵一个个悍不畏死,就连刚编入队伍没多久的原后秦俘虏兵都要比之前要敢战得多。

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投降后已经没有了退路,还因为短短的几日内,他们已经体会到了这支队伍的不同。

军纪严明、官兵无差又一心,还有百姓那一眼就能看出的发自真心的支持,这些东西让他们很快就有了初步的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是在胡人是老爷的后秦军中绝对产生不了的。

武技方面的劣势在结阵配合下丝毫没有显露,纵使他们的配合其实还很生疏。

第一次城墙攻防战从十二日清晨一直打到日落,双方对阵的部队全都轮换了好几次,城墙上下的尸体已经铺了厚厚的一层。

若不是北魏军损坏的攻城器械实在来不及补充,唐笠觉得对手肯定会点起火堆连夜攻城。

对手急躁的原因他也知道,情报消息是李传提供的。

遍布北方的同生道,其成员能做到后秦国的一郡郡守,可想而知根基有多深厚。一下子就让盘古军的情报来源丰富了不止十倍。

不过同生道再牛,像北魏大汗下给两位拔延统帅的密旨那样的消息肯定也是打探不到的。所以唐笠虽然知道对手急于分兵北上,但到底有多急却是无论如何也不知道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