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后秦东北部大军的溃败61(1 / 2)

秦历一千三百一十七年四月初一,晋城高大的城墙外发生了一场奇幻异常,又热血异常的惊天大战。

虽然战斗的规模其实并不是很大,双方加起来也不到一万人。但战斗的过程实在是让所有亲历者多年后都有些不敢相信。

让人热血沸腾的冲天战歌!

惊天动地的“杀胡”声!

送死般主动杀出城池的一千将士!

战神般一招击杀敌军主将的统帅!

战场倒戈的秦卒!

六千敌军的自行崩溃!

这场战斗的所有细节都足够侥幸,足够惊奇,甚至足够奇幻。

身处其中的所有人当时都没有意识到,这场战斗是一支军队真正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开始!也是一个民族艰难复兴的开始!

而它所造成的后续反应也才刚刚开始。

秦历一千三百一十七年三月二十七。

与敌军互有渗透的北魏军两位主帅很快就知道了后秦军分兵南下的消息。

虽然不知道具体原因,但都认为敌军后方一定出了问题。不然绝不会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分兵。

秦历一千三百一十七年三月三十。

就在七千后秦军抵达晋城城下并立即开始第一次试探性攻城的这一天,持续进攻的北魏军终于从抓到的一个俘虏口中得知了晋城失陷的消息。

虽然不知道攻下一定有重兵防守的晋城的是谁,甚至都不能确定这消息是真是假,北魏军的两位主帅还是一致决定发起最后的总攻。

因为自己这边实在是没有时间了,调兵北上的王命已经送到了军中。

之前发起的攻势将后秦军打得节节败退的同时,也让北魏军的两位主帅终于可以坐在一起直接商议了。

不过多头指挥的弊病并没有随之消除。

拔延可石不好意思主动提起,拔延那环心里也不想主动交出指挥权,己方绝大部分的兵力可是都在他手里的。

好在两位统帅暂时还能精诚合作,并没有出现相互掣肘的情况,决策的效率也并没有降得太低。

唯一的犹豫不是因为两人意见不一,而是是否遵从王命。

抗旨不遵的后果两人都知道。

但如果俘虏提供的情报是真的,那此时撤兵就太可惜了。这很可能是己方最后一个打破僵局的机会,也是北魏国彻底改变如今危局的机会。

商量了一天之后,两位统帅一致决定给晋阳回书一封,不求改变大汗的决定,只为再争取几日时间,为己方,为大魏国争取最后一次机会。

秦历一千三百一十七年四月初三。

从晋城东门逃脱的后秦军军侯带着几十骑亲兵逃回了上党前线大营。

得知七千大军一战全军覆没的梁昌只感到一阵天旋地转,硬憋着才没让已到喉头的鲜血喷出来。

回过神来的梁昌下达了两道命令。

一是将逃回来的这几十人立即斩杀,严密封锁消息。

二是从战场上紧急召回几名心腹将领,事到如今必须要认真考虑撤军了。

前线后秦军的变化很快就被心有所待的两位拔延统帅注意到了,心中的希望顿时又多了几分。立刻也召回了几个核心将领。

秦历一千三百一十七年年四月初四。

拔延可石和拔延那环二人的奏章送达晋阳,北魏可汗拔延思摩看后虽然大怒,却并没有立刻再次下旨催促立即分兵。

冷静下来的拔延思摩明白,东部军的主帅拔延可石和援军统帅拔延那环二人都是皇族一系,都是自己的绝对信得过的人。

而且二人既然意见一致联名向自己送了奏章,那就说明提到的情况确实的可能性极大。

同时对总体形势有数的他也明白之前的命令其实就是拆东墙补西墙,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魏国此时面临的危局。

真要是能在上党取得一场彻底的大胜,那绝对是天大的好事,很多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于是拔延思摩给上党前线的两位统帅重新下了一道圣旨,同意两人奏请的同时也规定了一个最后期限。

十天之后,也就是四月十四,如果战局仍然没有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两人必须遵旨转攻为守,由拔延那环率一万人北返驰援雁门关。

圣旨中还明确的表示,时限一到,两人也不用再次奏报,运往上党的粮草物资将会直接减半。

这份圣旨虽然表示北魏可汗认可了两位前线统帅的奏议,但不满的种子也已经在拔延思摩的心中不可避免的种下了。

秦历一千三百一十七年四月初七。

晋城丢失的消息再也瞒不住了。

因为从初三那天开始,每天都陆续有零星的溃兵逃回,根本没法做到第一时间全部捕杀。

将士们本来就对近日的很多部署调整感到奇怪,再想到已经很久没有来过的辎重车队,大军后路已绝的消息很快就在后秦军中传开了。

意识到事情糟了的梁昌立即下令,让心腹副将李卫率一万人冒充大军,其余五万大军抛弃所有辎重,只带随身粮草武器立即南撤。

梁昌作为沙场宿将自然知道对面的北魏军很难上当,可值此关头也只能期望李卫的一万人能够尽可能多的为大军南撤争取时间了。

情况也正如他所料,几乎就在他下令南撤的同时,北魏军的两位统帅就收到了消息。甚至都不用探子报告,以如今双方犬牙交错的形势,一方数万大军撤退闹出的动静就算是瞎子也能看得见。

这几日,拔延可石和拔延那环两位北魏军统帅焦急的在等的就是这一刻,自然是立即下令早已做好准备的各部立即发起总共。

其实梁昌如果再咬牙坚持三天,或者晋城丢失的消息再晚泄露三天,对手就不得不分兵了。

到时候纵使不能转败为胜,少了近一半人马的对手威胁也将大大减小。

可惜要隐瞒晋城丢失这个消息的难度要远比对手隐瞒下一封圣旨大得多。这场因为北魏军校尉贺鲁花私瞒军报被后秦军抓住机会引发的战争,结果在晋城丢失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后秦军副将李卫只为大军争取了一个时辰的时间,其中大部分还是对手发起总攻的准备时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触即溃。

不过责任并不在李卫,报定必死决心的他已经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

奈何将有必死之心,士卒却无死战之意。

为什么大军撤退时是最脆弱、最危险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