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上下同心56(1 / 2)

决定既下,唐笠就不再犹豫,丝毫没有拖延的就紧锣密鼓的开始了各项准备工作。

战利品的盘点工作已经在做,只是因为数目太过庞大还需要一些时间。

除此之外首先要做的自然就是安民,城内不安一起,万事都休要提起。

这个任务的顺利程度大大出乎唐笠的意料。

晋城百姓大多听说过盘古军,尤其是秦人百姓,知道占据城池的是这支声名非常好的秦人军队后,立刻就没了大半恐慌。

而当同生道的名号亮出之后,晋城百姓不但剩下的那一小半恐慌瞬间就没了,情绪甚至有陷入狂热的趋势。

这让唐笠不由得目瞪口呆。

而代表同生道的人正是之前郡守府内站在李传身后的那个名叫阎一民的内敛大汉。李传并没有公开露面,唐笠估计是想要继续保密身份。

然后让李传和阎一民等人目瞪口呆的事情就出现了,那就是盘古军组织的公审大会和诉苦大会。

这两项都是每个盘古军士兵都熟悉无比和亲切无比的事,组织起来也是熟练异常。

在公开处决了几十个民愤最大的羌人和秦奸之后,晋城之内震天的哭声整整响了三天。

然后出了恶气、倒了苦水的晋城百姓又收到了一份大礼,那就是盘古军从晋城大仓中分出来的一部分粮食----俗称开仓放粮。

这一番操作着实震撼了李传等人,他们虽然隐隐觉得盘古军的做法和同生道有些类似,可开仓放粮熟悉,另外两招却实在让他们想不到居然还能如此这般操作!

三招过后,绝大部分的晋城百姓就情绪高涨的和盘古军一起投入到了应对不知何时就会到来的大战的准备工作当中去了。

关于军事部署,起先唐笠是比较挠头的。

自己虽然也打了一年的仗了,可这种守城战却是完全没有任何经验。而且用脚指头想他都知道,要是自己敢想当然的瞎布置,到时候绝对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盘古军的其他人更是对此两眼一抹黑,唯一一个略懂一点的李程早先在北魏也就是个百将,部署安排守城这种事儿哪里能够轮得到他?对此甚至比唐笠心里还没底!

最后还是李传帮了大忙,这老头郑重的向唐笠推荐了阎一民。

几句话一过,唐笠就知道这绝对是个行家。虽然有些细节的地方显然也缺乏实践经验,但整体布置绝对高明,一看就是专业的。

至于细节那就好说了,从无到有的盘古军最不怕的就是解决细节问题。那些大字不识的士兵对大事可能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讨论这种他们眼中的小事绝对是花样百出,还大多挺有效。

之前无数次大小战后总结就是这样,很多军官们搞不定的事情,扔给大家伙一顿七嘴八舌差不多就能解决个七七八八。

虽然有些法子听着不怎么靠谱,可只要管用就够了!

这一切都顺利的让唐笠的心理越来越有底气起来。

几天后,唯一让唐笠忧虑的就只有一件事了。那就是后秦反攻的人马和郑大回去带出山的百姓到底谁会先到?

虽然唐笠从没间断过派出斥候,但并不敢太过靠近上党前线的他们,传回的情报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李传和阎一民那边,虽然也有不知从何渠道得到的情报,却也没好到哪去,并不能解决唐笠心中的忧虑。

也由不得唐笠不忧虑,郑大他们要是在半路上遭遇后秦军大股人马,自保都难,更别说保护出山百姓的安全了。

要知道,那些和自己一起熬过一个艰苦冬天的百姓,可是如今这支盘古军绝对的基本盘啊!

秦历一千三百一十七年三月二十。

为此焦虑了十天的唐笠再也等不下去了,安排好晋城防务后带着重新扩编到200骑的李程斥候曲出城,亲自向北搜索接应。

晋城作为后秦在东并州的战略支撑重镇,人才的丰富程度是大多都是普通农户的盘龙谷百姓没法比的。

不但各类工匠都有,会骑马的青壮也为数不少。

尤其是城破那晚被俘的三千多后秦军,其中的几百羌人虽然不能用,占绝大多数的秦卒还是能吸收一点的。

别看这些人在那晚的战斗中出工不出力的没什么战斗力,那是因为当时的身份是后秦军中羌兵老爷的使唤奴才,其中甚至不乏苦大仇深之辈。

公审大会和诉苦大会之后,再也按捺不住的仇恨就将这些人直接变成了基本合格的战士。如果这冲天的仇恨中有哪怕一小部分转化为了对盘古军的认同感,哪怕只有几天时间,补充进盘古军中和老兵混编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唐笠出城的同时,上党前线的梁昌比他还焦虑。

由于盘古军是从晋城北门打进的城,所以当晚弃城逃走的东西南三门守将出城后都没敢向北逃走,而是不约而同的向晋城西南的泽城逃去。

相比晋城,泽城更算是后秦的大后方,原本城内的情况和之前的铜川县城差不多,守军加上衙役一共也就一百多人。

陆续逃至此处的晋城三将的所有人手加在一起也就三百多人,进城后就锁闭了城门,迟迟不敢向外派出人手。

不敢向北派人联络好理解,那会经过晋城,他们担心因此引来敌人。

不敢向南翻山报信就完全是出于自保的私心了。

这丢失晋城的罪责三人谁也担不起,他们打的主意是上党前线分兵反攻时作势配合一下。只要能夺回晋城,自己的罪责就有机会大事化小。

由此可见当初柳成信任用的亲信都是如何的草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