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亚圣孟子(二)41(2 / 2)

这种“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贵在一个“养”字。孟子以子思的“思诚之道”为依据,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等观点,从而形成了一套含有主观唯心主义成分的思想体系。

我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梁启超评价孟子的‘性善论’说: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

而另一位学者冯友兰则认为:“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

两种说法其实都对,因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皆是见道之一端,应该互相补充,才能最有益于世道人心!】

【亚圣孟子:确实如此,我的性善论的内容是: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意思是这些东西都是人自出生以来就有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将这些品质引出来,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荀子:不错,亚圣的性善论我也认同,而且我主张的性恶论也不是和他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我认为:“人之生也固小人”,“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

人性从根本上说是恶的,而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而起伪”,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人的生理本能和人的感知认识能力是人类的自然本能,这种自然本能中不仅不存在礼义,而且顺着本能倾向发展,人类社会必然产生争夺、伤害和淫乱,破坏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生存。

这就证明了人本性是一种“恶端”,必须通过教育从根本上加以改造,使人接受礼义的约束。

其实也是为了让人接受教育!】

【两位说的都对,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只不过一个认为是教育引导人本身的善;一个则是认为教育是消灭人本身的恶!

现代的思想学者对于两位的思想进行了思考和融合,最后得出结论:人本身并没有善恶,人的善恶都是经过后天环境和学习造成的!

现代思想学者认为:人出生时就像是一张白纸,是纯粹的,后天的环境、家庭、教育等方方面面,都是在这张白纸上作画,你涂上什么颜色,他就会变成什么颜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环境、家庭和教育等条件,出来的人自然是善的,坏的环境、家庭和教育条件下出来的人,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另外,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矛盾体,思想是千变万化的,就像是前面说的那个‘钱谦益’,一边投降,还联系着前朝的将军造反,这就体现了人性的复杂!

另外,人都是有两面性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