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风起云涌70(1 / 1)

安禄山攻到潼关,久攻不下。他看到潼关地势险峻、森严壁垒、易守难攻,再加上唐军严密防守,觉得先打下得,让部队休整一番,毕竟寻找罅隙,伺机进攻。一个多月来,安军连续作战,愈战愈勇,甚得安禄山嘉奖。为此,他率领部队回到洛阳,用以巩固战果。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大年初一,是安禄山五十三岁的生日,他在唐王朝一大批有声望官员支持下,以洛阳为首都建立新的王朝---大燕,自称“雄武皇帝”,改元“圣武”。

起初,有旁人起意提醒安禄山该建立新王朝,推翻李家王朝。安禄山唯唯诺诺,环视着众智囊,说嘛也不应承下来。谋士高尚劝道:“古人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再者说来,他李家不也是从前朝手里夺回来了吗?”安禄山一本正经道:“李唐王朝对安某不薄,安某岂有篡逆之心?”边令诚说道:“如今李唐王朝皇上昏聩,政府腐败头顶,朝纲被奸贼杨国忠搅成了一锅粥,国将不国,说到底,已经成了一堆烂摊子,边某看不出李家谁能撑起这片天,现如今,只有安大帅拥有实力,开辟帝业。”安禄山听罢,心里暖意融融。谋士严庄也积极献言献策,道:“砸烂一个旧王朝,建立一个新王朝,时不我待!这也是天意呀!”安禄山还想故作姿态,吱吱扭扭。这时,众将士一齐给安禄山下跪,异口同声道:“愿安大帅顺应民意,建立帝业。”

其实,安禄山早就羡慕皇上那至高无上的权利,以及荣华富贵的奢靡生活,只是马上应承,恐怕手下不俯首。致此,安禄山见众将士齐拥帝位,见时机成熟,便露出了狐狸尾巴。唐朝东都洛阳在他的心里,觉得就是自己的吉祥宝地。想当年,他在这里死里逃生,现在他又在这里建立帝业,称王称霸,不可谓不是一种天赐良机。从此以后,安禄山组织起了一整套中央王朝系统,军队士气大涨。即便安禄山做了皇帝,可是战局仍在继续,不容小觑。

就这样,安禄山把“清君侧”旗帜撕下,换上大燕旗帜,安禄山反叛之心,昭然若揭。一时间,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并迅速在河朔地区盛传开来。常山郡颜杲卿早就看出了安禄山反相,为此,对于安军在此招兵买马之事,一直对安禄山心腹高邈、程千里以及土门关守将李钦凑所下达的指标,嘴皮上不反对,却暗地里寻找革命同志,秘密组成统一战线,共同防御安禄山的阴谋不轨之举。

安禄山从藁城行营走后不久,就听说安禄山及其走狗蠢蠢欲动,欲图谋不轨。因此,他与堂弟颜真卿积极联合起来,迅速组织成同盟军,坚决在常山(河北正定)与平原郡(山东陵县)战线上,剿灭叛军。这条战线处于范阳与洛阳的中坚位置,如同人身体上的腰部,只有打掉“腰子”,才会把敌人精神击溃,为打败安禄山的狼子野心贡献力量。

在这里,小的阐述一下平原郡太守颜真卿的一些履历: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颜真卿生于京兆府万年县敦化坊。颜氏家族本籍琅玡临沂,但自颜真卿的五世祖颜之推起,颜氏家族已徙居京兆长安。颜真卿三岁时丧父,由母亲殷夫人亲自教育。他长大后,学问渊博,擅长写文章,对母亲殷夫人非常孝顺。开元九年(721年),七月,颜真卿随殷夫人南下,寄居苏州外祖父家。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他就读于京师长安的福山寺。十月,到吏部应试。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二月,颜真卿中进士甲科。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经吏部诠选,任校书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颜真卿因殷夫人病逝,赴洛阳丁忧三年。天宝元年(742年),颜真卿回到长安,并中博学文词秀逸科(制举考试的一种)。十月,被任命为醴泉县尉。天宝五载(746年),三月,迁长安县尉。据《云溪友议》所载,颜真卿又曾任临川内史,使“浇风莫竞,文政大行”,颇受赞誉。经两次提升,任监察御史,奉命巡查河东、陇州。他在巡视过程中平反了五原冤狱,受百姓称赞;巡查河东时,劾罢不孝的朔方县令郑延祚,使其被朝廷下诏终身禁止录用。天宝八载(749年),颜真卿升任殿中侍御史,因受宰相杨国忠厌恶,被外调为东都采访判官。次年,再任殿中侍御史。天宝十一载(752年),转任武部员外郎,因杨国忠的排挤,于第二年被调离京师,出任平原太守。

平原郡属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辖区,当时安禄山谋反的迹象已显露出来,颜真卿便假托阴雨不断,暗中加高城墙,疏通护城河,招募壮丁,储备粮草。表面上每天与宾客驾船饮酒,以此麻痹安禄山。安禄山果真认为他是个书生,不足忧虑。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河北郡县大都被叛军攻陷,只有平原城防守严密,颜真卿派司兵参军李平骑快马到长安向唐明皇报告。唐明皇起初听到安禄山反叛的消息,叹息说:“河北二十四个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等到差使李平到京,唐明皇大喜,对左右的官员说:“我不了解颜真卿的为人,他做的事竟这样出色!”当时平原郡有三千静塞兵,他又增招士兵一万人,派录事参军李择交统领,任用刁万岁、和琳、徐浩、马相如、高抗朗等人为将领,分别统领军队,在城西门盛大地犒劳士兵,颜真卿慷慨陈词,泪水直流,全军都感奋。饶阳太守卢全诚、济南太守李随、清河长史王怀忠、景城司马李〈目韦〉、邺郡太守王焘各领军来归附他。朝廷命北海太守贺兰进明率领五千精锐士兵渡河援助。

古语云:秀才打仗,十年不成。这句话如果用在颜真卿身上,则谬矣。颜真卿不仅是一名纵横裨阖的战将,还是一位响当当的秀才,文笔上佳。真可谓智勇超群文武双全。他最大的爱好,则是书法。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他对二王、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王羲之、王献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颜真卿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故而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比较端庄遒劲还有《颜勤礼碑》也是他的作品,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浑然天成。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他的书法有卓越的灵性、坚强的魂魄及丰富的人生履历,故而境界瑰丽、雄健,又阔大。在青年时代,颜真卿就向张旭请教“如何齐于古人”。他经过了长达三、四十年的历练,才稍成自己的面目与气候。继之又以长期的百般锤炼,使“颜体”形神兼具。而其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颜体”终于在书坛巍然屹立。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又说:“初唐的欧、虞、褚、薛,只是二王书体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颜真卿的楷书,尤其是印岁以后的楷书,已形成一种范式,后世学习者极多,甚至有“学书当学颜”的说法。

斯时,平原郡太守颜真卿在当地修缮工事,招兵买马,用革命思想武装战士们以及黎民百姓,积极行动起来,为国添光荣。常山郡太守颜杲卿对手下进行革命大动员,让他们人人都是宣传队、播种机,走进农田,深入家庭,给他们讲事实摆道理,增强他们的政治觉悟,提高战斗力。因此,在常山郡一带,一些青壮年踊跃参军,积极报效祖国。尤其在藁城、九门地区,义勇军风起云涌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他们农忙时是农民,一空闲下来,就是革命战士。

一日,藁城知县崔安石上报常山郡太守颜杲卿,叛军行营处将领高邈、程千里等人,正在聚众饮酒作乐,问如何处置?颜杲卿当即下令,就地处斩,以正视听。就这样,崔安石联系倪庄镇精武馆首领倪泉兴,希望他们前来剿灭。

倪泉兴获悉安禄山不二之臣,并建立帝号之后,早已义愤填膺。他对徒弟们说:“安禄山叛逆,已昭然若揭,我们再也不能等闲视之,要积极行动起来,进行戡乱,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斯时,他接到藁城知县崔安石命令,便立即传唤弟子就位,前去藁城县城剿灭叛军余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