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封禅大典(下)(1 / 2)

负责安保工作的总指挥倪彬负责传递圣旨,传呼时辰。

一开始,唐玄宗骑着马走了一段路,随着山径崎岖蜿蜒,逼仄的前程越发陡峭。不得已,唐玄宗撇下坐骑,随后而至是由几名壮汉抬来的一张特制的龙椅。时进冬月,团团白云缭绕山峦,紫色薄雾乍隐乍现。唐玄宗坐着龙椅,望着泰山这些神秘莫测的瑰丽风景,不禁兴致阑珊,陶醉其中。

等到经过中天门,来到十八盘时,唐玄宗不得不自己步履攀缘。因为他乘坐的龙椅几乎要直起来,山道很陡,两侧是万丈深渊,抬者稍不留神,便会跌落深渊,后果不堪设想。不愧是明皇天子,魄力确实非凡。只见唐玄宗大口穿着粗气,依然兴致勃勃奋力攀登。同时,还与张说、苏颋、贺知章等人说话,这是什么典故,那是什么出处,如数家珍。随行人员对皇上的渊博知识,钦佩有加,不住劲地直点头。

一路之上,唐玄宗感喟道:“陶渊明曾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倘若他来泰山一游,兴许就不会‘悠然’起来了。”

张说笑着说道:“陛下所言极是!不过,那都是游手好闲之人,抒怀而已。倘若要想站在泰山极顶上,那就必须先上山攀登高峰,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张爱卿,细细道来。”唐玄宗兴奋道。

“孔夫子云,登尼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做为人君,只有站得高,才能高瞻远瞩,祖国的万里江山,方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张说侃侃而谈。

“张爱卿不愧是大手笔!”唐玄宗由衷地赞叹道。

一旁的苏颋听到皇上对张说的夸奖后,悄悄地对张说耳语道:“张大人,苏某问一下,你说爬山是登高望远,这倒不假,可不能老让陛下身居山之巅吧,要是下山的时候,你可如何做解释呢?”

没想到,唐玄宗听到了这句话,不满地斜了苏颋一眼。苏颋见状,吓得不由地打了一个冷个瘆,好家伙!自己真不该在皇上身边说这话。

张说笑了笑,朗声说道:“苏大人,下山的时候,肯定是后面比前面高,且越往下走后面越高,昭示着一代更比一代强呀!”

苏颋惊喜道:“张大人说得真好!妙不可言。让小弟佩服的五体投地。”

初九白日,护卫队与仪仗队,环列山下。泰山的各个行道布满了卫兵,传呼报时以及传递诏书,迅疾到达。到了晚上,风雨骤降,寒气袭人,时间不长,雨止风住,气温渐渐有所回升。山上山下,沿途山径上点燃着灯火,向山下遥遥望去,犹如天上的星星落在人间,铺天盖地,蔚为壮观,令人赞叹不止。如此魔幻的夜景,到处充满了喜庆与神奇的色彩。

第二天清晨,日暖天清,祥风习习,丝竹之声飘向天际。在泰山极顶上,君臣肃立于圆形祭坛前面,举行祭拜昊天上帝的仪式,并以唐高祖的牌位做为神灵进行陪享。唐玄宗首献,豳王李守礼亚献,宁王李宪终献。

祭文云:“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天启李氏,运兴土德。......中宗绍复,继体不定。上帝眷祐,锡(赐)臣忠武。底绥内难,推戴圣父。恭承大宝,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晏然。封祀岱岳,谢成于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

献毕,把盛有书写着祭文的玉碟和玉册的两个玉匮,藏于祭坛的石座下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