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踌躇满志(1 / 2)

起初,张说回京城任职,朝内首辅张嘉贞预感不妙,可能要对自己构成威胁,在忐忑不安之际,心存戒备。对张说总是冷眼旁观,日常交往也暗使绊子。朝廷命官多半看着张嘉贞眼色行事,就这样,他们对张说不热不冷。

在当时,官员喜欢在京城做官,对于赴地方做官,则认为是不光彩。有位诗人为此写道:人重朝班恶外迁,一时荣擢似登仙。将官员们的偏见写得淋漓尽致。张说也不例外。张说这次做京官,是十分欣兴的事情。当他来到朝野,看到这些京官的恶劣行径,不禁心寒。他思忖道:要想在朝廷站稳脚跟,就必须建立文韬武略,不这样做不足以令人折服。既然自己身居兵部尚书,那就从掌控的领域下手,建立功勋。

张说把自己对军队的改革方案奏明皇上。唐玄宗看到张说的整顿方案,认为提升军纪刻不容缓。有鉴于此,皇上敕命张说到边防军中考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整顿方案。

张说在朔方考察期间,先后平定了地方多次叛乱,并把河西六州剩余的五万少数民族迁徙到仙、唐、邓、汝、豫、许等州安家落户。

同年八月,张说回到京城,向唐玄宗提出建议:要求军队裁员,原因是边疆没有大的战事与强敌,把六十多万的军队裁减二十万,然后精兵简政,从而可以让政府沉重财政支出大大减轻。

张说的裁军建议,迅疾传开震动朝野。首辅张嘉贞大呼:“张大人的提议,无异于痴人说梦异想天开。”

唐玄宗听到群臣的极力反对,也是首鼠两端莫衷一是。他向另一宰相源乾曜征求意见,源乾曜连连摇头晃脑,道:“微臣对军事是个门外汉,不敢轻易下结论。”

张说面对巨大阻力与各种挑战,便再次上疏直言:“微臣就在疆场,将帅苟以自卫以及役使结党营私罢了。如果御敌制胜,不必多拥冗士以防农务。陛下如果有怀疑,微臣愿以阖门百口保之。”好家伙,为了践行军队改革,张说甘愿以全家性命做担保,不可为不是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张说立下了军令状,唐玄宗又征求重臣元老的意见,最终通过这一裁军建议。与此同时,张说又提出一项建议,改府兵制为募兵制,用以解决京师宿卫兵源不足。张说提出,不管出身来历,只要招募达标,一律给予优厚待遇。

此项建议刚一出笼,便遭到了以张嘉贞为首的反对派的强力抨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唐玄宗深谙此理。他召来军委要员开了一次重要军事会议,会上,京城卫戍区将军王毛仲、葛福顺一致拥护张说的政治主张。唐玄宗起初就是靠枪杆子夺取的政权,军费开支,毋庸置疑。如今,国库充盈,国富民强,军费开支并不困难。就这样,张说的这一主张在军委扩大会上得到了大力支持。

随着改革幅度不断地加大深入,已不适合改革的“绊脚石”被踢开,首辅张嘉贞罢相,广州都督裴仙先因连坐受贿进入大牢。反对派做鸟兽散,挺直腰杆的张说踌躇满志,一幅宏伟愿景正在他心中徐徐拉开了序幕。

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夏天,自李唐君王垂拱而治以来,君臣同心同德,风雨同舟,君王恩施四海,良吏们碧血丹心志切匡扶国业。一百多年时间里,民阜物丰,人们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国家昌盛,政治清明。尤其到了现在,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储藏米谷的仓库也装的满满的。社会秩序安定,天下太平没有寇盗横行,路无豺虎,旅途平安,随时可以出门远行,自然不必选什么好日子。当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到处是贸易往来的商贾的车辆,络绎不绝于道。

男耕女桑,各安其业,各得其所。宫中天子奏响祭祀天地的乐曲,一派太平祥和。社会风气良好,人们互相友善,关系融洽。

皇上李隆基看到万国入朝四海归一,国家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想到刚刚成立的集贤殿堂,不禁诗兴大发,吟咏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