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风生水起114(1 / 2)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话说李光弼坚守北京太原时,其老搭档、肝胆相照的革命同志郭子仪根据李泌的战略布署,亲自领兵向战略要地河东进军。郭李两路部队形成夹角之势,对燕军主战场进行分割打击。这对于收复两京有极其重大意义。

郭子仪派人偷候摸候地潜入河东,跟被燕军包围的李唐王朝的命官取得联系,作为内应进行战斗。接着,他从洛交引兵到河东,并分兵攻取得冯翊。

二月十一日晚上,河东司户韩旻等人翻越东城迎接官军,并斩杀敌人约有一千人。守城的燕军将领孙乾祐亲率士兵进行抵抗,结果大败,被唐军斩杀四千人,并俘虏了五千人,攻下了河东。

此前,唐肃宗获悉安西、北庭以及西域拔汗那、大食诸国将士来到凉州、鄯州,并于元宵节之际动身前往南方,二月十日到达凤翔。十来天时间,河西、西域、陇右、安西的兵马均集赶到凤翔集合。与此同时,江淮租庸调物资也运到洋川、汉中。京师老百姓听说肃宗来到凤翔的消息,便不分黑介与白上,不嫌道路阻长纷纷前来投奔,且是络绎不绝。

准备工作大致完成之后,谋士李泌提议肃宗按原定计划行事,遂派遣安西与西域之兵马沿着边塞进军东北,从檀州南取范阳。唐肃宗问道:“目前大军聚集,物资充足,应该直捣京师长安,为嘛非得引兵东北几千里,先取范阳呢?放着弓弦之路不走,偏要走弓背呢?朕不解。”李泌分析道:“官军如果直取两京,定能一举成功。可是叛军会再次抽身来攻打我们,让我们陷入泥沼境地,这不是长久治安的决策。讨叛的主力是西北边防军与少数民族兵,他们耐寒冷而畏暑热,如果乘他们刚到的气势,去攻打叛军,定能取胜。可是,两京已到暮春,气候变热,叛兵收拾残众,返回老巢,官军不耐潮热,想回西北,即使强留也留不住,那时叛军已经得到休整,并重新发展壮大,一旦唐军撤走,他们肯定会乘虚而入,复占两京,如此一来,结束战争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倒不如先向寒乡引兵,端掉它的老巢,并切断叛军回去的路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然而,唐肃宗自有他的想法,他认为:只要掌控方向盘,国家巨轮就能按照他的路线航行。其先人唐高祖李渊就是先拿下隋炀帝这个巨轮舵手,天下才能轻而易举打下来。可以说,这也是人家祖宗走的路线。因此,他想速战速决拿下两京,对于李泌建议,他一概不采纳,生怕节外生枝夜长梦多,不如快刀斩乱麻捷足先登,岂不快哉!

李泌见状,胳膊扭不过大腿,只好剑走偏锋。

就这样,唐肃宗命关内节度使王思礼驻军武功,兵马使郭英乂与王难得分别驻扎在武功的东原、西原两地。二月十九日,燕军安守忠攻打武功,郭英乂在交战中处于劣势,王思礼诸军不得不退守扶风。燕军游击队已到达离凤翔五十里的大和关,凤翔官军立即引起警惕并严加戒备。

二十二日,郭子仪派遣儿子郭旰与兵马使李韶光、大将军王祚南渡黄河偷袭潼关,大败燕军。

安庆绪立即派出精锐之师援救,官军死伤一万多人,李韶光、王祚力战不敌而壮烈殉国。大将军仆固怀恩只顾自己脱身,便快马加鞭来到渭水边,然后他紧紧地抱着马脖子浮渡渭水,退保河东。

同年三月,燕军大将军安守忠率领两万骑兵进攻河东,郭子仪抓住时机,一举将其击溃,这才稳定了河东局势。四月,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命其领兵赶赴凤翔,作好解放京师长安的准备。郭子仪率兵抵达三原以北时,燕军将领李归仁率领五千劲旅前来阻击。郭子仪身先士卒,率领部队迅速把对方打得大败。随后,郭子仪部赶到西渭桥与王思礼部会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