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失马大宋无好驹,困顿梁山练骑兵61(1 / 2)

“哥哥!”

“哥哥!”

一路上被各种各样的大汉喊哥哥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顾景觉得其实还是挺爽的,很气派。

从虎头峰走过黑风口,顾景一路朝着狗头山去。杨志他们现在临时的马兵营寨,就建在那里。

在顾景和张尚的计划中,未来的三大兵力主寨分别设置在三处宽阔之处。

步军主寨会修建在郝山峰上。

郝山峰的体量足以修建起巨型军寨和大量依山而建的各类练武场,预计能容纳至少五六万人。

若是未来梁山兵马更多了,还会在雪山峰上预留出第二个陆军主寨的位置。

水军主寨会修建在青龙山北。

背靠小梁峰山脉,依托港湾而建,水寨能容纳至少七八万人。

马军主寨会修建在小黄山上。

小黄山是天生的马场,地势平缓,面积辽阔,土地夯实,没有多少容易折了马脚的碎石凹陷,而且小黄山上树稀草盛,草料都能就地取材了。

这修建起来的跑马场和马军主寨,虽然占地面积要比水军主寨和步军主寨都要大上许多,不张尚预估这处马军主寨也就能容纳万余匹的马。

按照马军最低一骑两马的标准,梁山的马场已经够大了,也只能武装起五千马军。

如果未来真能有五千正式马军,其实也已经能算得上是大宋数一数二的马军队伍了。

要知道,大宋马政极为稀烂,空有制度,执行起来却是一坨大便。

大宋朝廷上下对于马都是极为不重视的。

曾有人说出“马喜高寒,非炎方所利。”这种鬼话。

甚至还有人提议说马太多了,可以卖掉。

整个北宋时期,大宋朝廷拥有最多马的真宗朝,整个大宋满打满算也仅仅只有二十余万的马。

与周边的敌人们比起来,那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按照登记在册的说法。

大辽道宗大安二年,也就是宋元祐元年时,大辽全国拥有超过一百万匹马,约有北宋巅峰的四到五倍。

金朝世宗大定二十八年,也就是宋淳熙十五年时,金国拥有四十七万匹马,约为北宋巅峰的两倍有余。

后来蒙元进攻南宋初期,有载“有骑而无步卒,人二三骑,或六七骑”。

当时的南宋朝臣在朝会上也曾进言过,“敌以马多为国,而人数各十匹或十五六匹,总而计之,或数千万匹。”

如果按照正规的马军兵制,为了保持正统马军的战斗力,需“每正军一名,马三匹。”

这么算,北宋巅峰的马匹数量甚至组建不起十万马军。

仁宗嘉祐年中,时任群牧使的宋祁曾言:“今天下马军,大率十人无一二人有马。”

神宗熙宁六年,宋神宗本人曾言:“今马军多不精,一营或只有数十匹马。”

宋时军制,一营士卒在三五百人,而三五百人马军里,真正能够算得上是正规骑兵的,多则数十人,少则十数人。

整个大宋,不分南北,马政都是彻底烂完的。

后来南宋时期,整个南宋战马配备最好的刘光世军,前期五万两千余人,却只有三千战马,后回防四川,因为邻近西蕃,多时战马也仅仅到了一万五千匹之数。

梁山想要发展马军,除了能够在大宋松垮的马政上下下功夫。

顾景也有考虑去寻访神医皇甫端。

紫髯伯皇甫端是著名的兽医,擅长相马,通晓各种牲口寒暑病症,下药用针,无不痊愈。

在顾景看来,这妥妥的就是顶级的动物学家加顶级兽医。

可惜如今的世道,并没有人太重视像皇甫端这样的人才,他也只不过是窝在东昌府城里当个小兽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