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我记住你了!(1 / 2)

吴府,吴瑞正在大发雷霆,大堂内凡是能砸的东西全部被他砸了个稀巴烂

“老爷,老爷!你消消气啊!”吴夫人跪在门口梨花带雨,其余下人们一动不动跪着,生怕被波及。

“爹,您别气了,不就是没拿到头名嘛,咱们吞并赵家也不急这一时,你怕啥。”吴志成依靠着柱子漫不经心地说

听见这话,吴家主更加愤怒了

“你懂个屁,知不知道什么叫迟则生变。现在姓赵的有知县护着,产业全部受官府保护,只要姓赵的不想跟我们斗,那我们就拿他没办法。查!立马给我去查!姓赵的究竟哪儿变出这么多钱的!”

第二天,整个海山县都因为昨晚的灯会闹得沸沸扬扬,所有人化身吃瓜群众,都在探讨猜中天子号灯谜的人是谁。县城就那么大,而且王记粉店可是有不少老食客的,因此见过孙静怡的人不在少数。于是,仅仅过了半天,这猜谜人的信息都被扒了出来。

到了饭点营业的时候,他本人还没有什么困扰,毕竟几乎都在厨房忙碌。倒是孙掌柜就不胜其烦

“哎呀,孙掌柜,恭喜恭喜啊,你家夫君好厉害啊。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不仅饭做的好吃,还能猜灯谜。孙掌柜好福气啊。”

一中午,只要是来点餐的人都会来恭喜两句,每次她都还得耐心解释

“这位大哥,你搞错了,他不是我夫君,他才十四呢。他才是东家,我就是打工的。”

接下来的几天,王煜这个人的名字几乎在海山县家喻户晓。好处就是,吃粉的人变多了,生意更好了,现在他每天的净收入有将近二两银子,员工的工资每天也提了。坏处就是,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了,每天都要忙碌到至少下午三点。

浦桐书院,教舍外簇拥着几丛青竹。里面坐着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下面的学生在书桌前跪坐好。老人慢慢悠悠地讲着经义,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其中便有那日的李姓书生和赵连等人。

“好了,今日的讲义就到这吧。”

白发讲师一走,教舍里气氛活跃起来,果然自古以来都一样。

“学东,你说今年的灯谜是宋师出的吗。”

宋师便是刚刚的白发老者,学东是李姓书生的名字。

“我听师兄们说,是宋师的一个同窗给他讲的。听说这位师叔是京城来咱们潮州府任职,顺路来看看宋师。”

“原来如此,原来是京城来的师叔,难怪题目这般难。”那人若有所思,接着询问到,“对了,学东,你娘亲身子好些了吗。”

被人提及伤心事,李学东难免有些伤感

“多谢郑兄关心,家母久病在身,苦无良药,要不是前些日子猜灯谜领了几两银子···”“哎!”

“为何不找你父亲帮忙,难道他就这么狠心?”

一想到那个抛家弃子的男人,李学东就攥紧拳头,指甲渗入皮肤。

“他是李府的员外,我只是一介布衣。我只有母亲没有父亲,郑兄以后不要再提了。”

揭了人家伤疤,郑姓书生有些不好意思,连忙拱手道歉。好在李学东也是个心胸开阔之人,并未与之争吵,而是淡淡地说

“今年我就要去州府参加院试了,只要我考取功名,我娘就有钱治病了。”

浦桐书院是海山县最好的书院,但由于地方教育资源有限,大部分人都只能过县试,如赵连。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过府试。像李学东这种,二十岁不到就过了府试的,那都属于“学霸”的范畴了。

学霸们正在交流着学术问题,而赵连等一众学渣早就跑到学员外的小店吃饭去了。

“老板,四份云吞面。”赵连一改往日的怂样,声音沉稳地说。他其实自己也清楚自己是什么料子,考个县试都考了三次,府试更是考了四次还没过。加上家里又是泥腿子,让他平时在书院都非常自卑,不敢大声说话。只有跟几个同样境遇的才有点底气。

“一份五文钱,先给钱。”

四人从兜里拿出铜钱聚在一起,凑够二十文后交给老板。他们家庭不好,平时又嘴馋,只能通过替别人抄书挣点零钱。

“哎,这苦日子是真难熬啊。”一人抱怨到

“是啊,我要是能高中秀才,我一定一次吃十份云吞面!”

“就你还秀才呢,你是个木材还差不多。”

“别说秀才了,要是能猜中灯谜也好啊。一百两银子啊!”

“听说那猜中灯谜的叫王煜,在东市开酒楼的。好像是什么陈桥村的。”

一人思索片刻后发出疑问

“诶,赵连,你不也是陈桥村的吗?你不认识这人?”

赵连摇了摇头,他可没听说过自己村子里有谁在县里开店,还能猜中灯谜的。想来是搞错了吧

“不认识,休沐的时候我回家问问吧。”赵连回答到

王二蛋改名的事情没多少人知道,除了他家里人也就孙静怡和赵恬知道他现在的名字。因此,尽管作为“当红人物”,舆论的漩涡中心,但并没有对他们一家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他还是平时卖卖粉,爹娘做做农活,小妹照看鸡鸭。同村人都不知道,他们村居然有人一夜之间多了一百两银子这件事。

王记粉店内,客人们陆陆续续吃完离开。只有二楼的隔间里,赵金主正在享用她的超大份米粉。

“嗝~~”“我吃饱了。为什么你家粉这么好吃,我就是吃不腻啊,每天都想吃。”赵恬打了个饱嗝,摸着肚子,悠然地躺在椅子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