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改朝换代(十四)(1 / 2)

其实,郑十三的课程原不止这些,不过因着年幼,所以李执和谢翎便酌情减免了许多,只是书和数是初级课程,必须要学。

在姜咹看来,她却不太明白李执和谢翎的安排,这两位摄政大臣,日常事务繁忙,只在郑十三被从井底中救出来的时候来见过他,这半个月来,却好似遗忘了他。

初中高中学过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历史课上,老师一直会向学生强调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国家内部的主要矛盾。在政治制度上来看,君权天然地和相权有冲突,中央和地方也有天生的矛盾。

郑朝此时已有240多年的历史,正是一个封建王朝从彻底走向衰落的时期。它已经经历了王朝前期几位开明贤能的君主的励精图治,又走过中期几位守成君主的安居乐业,到最后再迎来几位不务正业的君主的奢靡腐化。

一个封建王朝正常会经历三个时期:前期、中期和晚期。

对应的政治现象便是:前期王朝新成,百废待兴,经历过战乱的君主又精明强干善于用人,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很高,所以便有了历史上很多的“某某之治”现象,最著名的便是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这一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极快速,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加,物产不丰富但物价低廉,国民生活水平很高。

中期王朝已立,土地兼并开始且逐渐严重,阶级开始固化,经济发展达到鼎峰,王朝的文治武功皆有突出发展,此时便出现了“某某盛世”的现象,比如“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这一时期虽然国家文治武功极为强盛,但是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阶级固化和土地兼并问题已日渐突出。

及至后期王朝国势急转之下,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固化极其严重,君主或是穷兵黩武或是不勤政事或是贪淫好逸,朝堂之上要么外戚专权要么宦官当道,偶有能吏妄图改革变新,亦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全力抵抗,最终导致改革失败,流民四起,政权颠覆。

当然,有的朝代还会触底反弹,后期遇上一两个贤明君主,出现“某某中兴”的现象,比如汉朝的“昭宣中兴”和唐朝的“元和中兴”。可是中兴之后只会是王朝更加快速地灭亡,“中兴”现象更像是回光返照。

治理国家从来都不是由上到下的“上行下效”,它是朝堂之上和区域之间的博弈结果,涉及到表面统领者君主和实际执行者丞相之间的你来我往的争夺,也涉及到表面管理者中央朝廷和实际管理者地方之间的阳奉阴违。

理想状态下的国家管理:是一国之君英明神武,统领百官的丞相一心为天下社稷,文武百官个个清正廉明,地方小吏不为私心只为百姓。

可这容易做到吗?

不容易。

纵观史书,君权相权之争俯拾皆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直到明朝朱元璋时期才彻底废除丞相,结束两者相争。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冲突矛盾就更难以调和,只靠监察监督定期考核这样的措施根本无法解决矛盾根源。

所谓的“天高皇帝远”、“县官不如现管”,不都是说明这个现象的吗?

姜咹不是在吐槽封建制度,便是她自己,她也无法想出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样的矛盾,只是明明知道情况如此,还得蚍蜉撼树,也让她不得不内心压抑罢了。

郑朝如今的状况,可以说是风雨欲来。

姜咹都不用细细打探,便知道此时郑朝一定土地兼并严重,阶级上升渠道封死,朝堂之上官员互相倾轧结党营私,地方小吏横行霸道狼狈为奸,全国各地灾难频发流民四起,百姓生无可恋民不聊生。

可郑十三还太小,便是登基为帝,想要亲政恐怕还得十年时间。这十年,什么事情不会发生?

速度快点,郑朝分分钟灭亡给他看。

就在姜咹纠结忧心的空当中,李执来到建福宫,求见十三皇子。

这是李丞相这么多天第一次来见郑十三,想来他们几人在朝堂之上已有了定论。

姜咹并不意外郑十三继承大统,笑话!中国古代如此重视血脉传承,若是成元帝一脉彻底断绝,那顺亲王郑淮还是有可能登上帝位的。可现在郑十三就在这,他在宫乱中活了下来,成元帝没有断子绝孙,那么郑淮是怎么样都不可能跨过郑十三当皇帝了。

否则,以后有其他王爷皇子效仿这一行为,儒家宣扬的那一套礼义忠信还要不要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