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千年后(1 / 2)

东青山下,一名青年修者慢慢的,轻轻的走着,时而,回头看向山上。

又行至不远处,转过身,面对着东青山,轻轻的跪下,额头触底,身体抽搐,久久不起。

良久,青年起身,眺目远望,转身,飞身跃起。

青年在旷野中疾行,身姿挺拔而坚定。他的步伐轻盈而有力,仿佛与大地融为一体。阳光照射在他的脸上,映出了一抹平静和决心。

有时,如一个凡人一般,他会在崎岖的山路,慢慢的攀爬和跋涉;有时,他会穿越茂密的森林,细心而谨慎地寻找前进的道路。但无论遭遇什么样的挑战,以他的坚忍和毅力,勇往直前。

如此半年之久,也经历了孤独和寂寞,没有与任何人进行交流。没有熟悉的面孔和声音,他只能依靠自己的内心和直觉。这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强项和不足之处,并不断提升自己。

尽管旷野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青年从中获得了宝贵的收获。灵力散出,在旷野中蔓延,不断向外扩散,感受到蛮荒中,生命的气息。

灵力中渗透青年人自身的意识,形成修者的神识,在旷野中不断勘察,各种生命在神识中跳跃,翻滚。青年每向前一步,神识也在向前蔓延。

当青年穿越完旷野,看到远处蜿蜒的小路上,一队行人,正在朝着一个方向,慢慢行走。

这是一个山货运送队伍,穿梭在崎岖的山路上。前面是数只驴与骡子,背上驮着一只大袋,前面一个老人在牵着。后面在这支队伍中,每个人都肩负着一个小小的行囊。

此时,已经深秋,正是皮货涨价的时候。

队伍的领头人身着朴素的衣物,手拿着一根粗糙的长杖,在前方带领着整个队伍。他的脸上透露出一种沧桑和坚定,仿佛他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雨洗礼。队伍的成员们有男有女,年龄各异,但他们都展现出同样的坚韧和朝气。女子较少,围着一只骡子,上面一只大锅,还有数袋粮食。

山路陡峭而崎岖,泥泞湿滑,队伍的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有时,他们需要攀爬险峻的山脊,有时则需要穿越茂密的丛林。这条山路并不友善,它给予队伍的挑战是异常艰巨的。

而目的,仅仅是远方,那里坐落着一座城池:青峰城。

青峰城,坐落在天母河东岸,东青山对面,矮峰之下的一座城池。东西向,千丈;南北,一千三百八十丈。

然而,面对山路的艰险,队伍成员们从未退缩过。前行艰难却迈步坚定。在队伍中,彼此说着笑,相互扶持,互相激励,大步向前。

队伍成员们的努力并非没有收获。途中,他们会与山里的村民相遇,山里的村民将自家的山货与他们进行交易。一路下来,队伍背负的山货越来越多。当然,队伍也会返回,带回山民需要的东西,再进行交易,有一些山民需要的特别的,另外叮嘱,自有专门的老者,在一旁记录。

队伍成员们深知,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正是让这些山货能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人受益,而他们自己,正是最大的收获者。

青年在旷野中远远的注目,队伍中,没有修者,都是附近大山中的村民,虽是身手矫健,但与修者相比,天差地别般。

远处,太阳开始慢慢落下,一轮月牙也在不久之后慢慢升起。

山货队伍来到一处开阔的山路,领头的老者在前面看了一会,转过身,对旁边的一个年轻的人,轻轻的说着。

一会,年轻人回到队伍,和队伍中每个人,不停的交流。

每个人都停了下来,开始布置手上的事物。有卸货的,安置队伍中的牲畜。有垒石的,将大锅架上,从牲畜上取下柴火,烧制晚食。

几个壮汉,拉起一个简易的木桩,用细绳拉起,在上面铺上搌布,将山货堆集起来。人群分成四个方向,有老有少,将山货围起。

不一会,几个女人吆喝起来,一些年轻人架起简易的木桌,队伍中开始慢慢的吃了起来。

而在山路的前后两个方向,分别有两个大汉在眺望,像是警示。

这段开阔的山路,队伍中的大部分人都相当熟悉。每年,他们都会走一程。从入秋开始,进入青峰城后,有三月有余,那时,正是入冬时节,也是山货紧俏之时。山林中,无法找到安全的庇护所。但是,这支队伍对山林的熟悉,夜间驻扎,并不会有危险。

他们巧妙地利用树木、绳索以及搌布,竭尽全力为自己创造一个相对温暖和安全的环境。

待老人和女人睡去,几个壮汉手持武器,在外面来回走动。

待至深夜,换了另外几人。

队伍不远的地方,山路前后十丈的地方,燃起两座篝火,

队伍中,值夜的几名大汉,有时轻轻的说着话,分享彼此之间的经历。虽然疲倦,却依然坚守着他们的责任。

在远处一座山坡之上,一株大树耸立。青年人背靠一根枝干,在看着这只队伍,在打量着每一个人,目有思索,时有迷茫,时有清明,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微怒。

最终,在夜深人静之时,在队伍中,数位大汉也疲倦的不再言语,青年人闭目打坐,呼吸均匀,却又神识散开,铺盖在队伍所有人身上。

夜幕低垂,漆黑一片。寂静的山林中,一只黑影突然暴起,身轻如燕,每一步踏出,身形都能前行数丈。

数息时间,已行百丈。又似灵力不足一般,在空中行走不长时间,身形落下,在林间不断穿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