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字的感言,一些已经确定的框架,以及一些不确定的变化。318(1 / 2)

内容如题,大致分三个部分。可能会有点长,请酌情按需观看。

这份感言不是刚刚一蹴而就的文字,是沉淀过一段时间后,一些关于自我与书的表达。

同时后续无必要情况,不会开这样较长的非正文单章。

坦白来说,其中修改最多的部分,就是如何让它看起来不像一篇‘发酸’的短文。

后来发现,因为客观成绩的影响,这其实是一种无用的担心。

就挺像。

也打算不发来着,看书就行嘛,说些无关剧情的话并没任何意义。

当然最后还发了,主要是写都写了。

我随便发,大家也随便看就好。

另外,确实要给还在看书的各位,做一下书的‘结构性’阐述,以及走向上的交代,也许可以降低其中一些内容理解上门槛。

......

第一个部分,百万字的感言。

首先,我要感谢每一位能看到这里的读者食客,如果没这一千多的收藏,以及一些朋友的支持,我大抵是无法坚持到现在。

读者的每一个互动,我也都会看,也会很开心。

不过我其实不认识你们,叫一句朋友都显得有点恬不知耻。

真的非常感谢每一位的耐心,愿意等待我这个慢吞吞的新厨子,在那一点点上菜的食客朋友。

好了,即使是真心的客套话说太多,也太见外了。

其次,我要感谢我自己。

感谢自己挺过了无数次自我内心的拷问、挺过了无疾的懈怠、在一种低层次的越挫越勇中,按照自己的心意写完了这一百万字。

这其实不是剧情的节点,但我也是一个认知的奴隶,一百万这个数字,总归是有一些不同的意义的。

至少它意味着,我已经向自己证明了一些东西。

百万字并不少,《史记》也不过52万字,当然只是比字数,其他的方面《风筝》的价值给它提鞋都不配。

在这个信息流泛滥的时代中,在网文动辄千万的年代中,百万也显得不过尔尔。

只是这‘尔尔’已然用尽了我全身的力气,不出意外的话,这应该也是我这一辈子,最难写的一百万字了。

这里不是诉苦,只是一种自我感怀。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说完两点感谢之言,还有一点感叹之言。

百万虫,牛B!!

(哈哈,没想到吧。)

......

第二个部分,一些确定的框架,也算是斑斓时空的部分剧情阐述。

有人说,科幻的本质是旧膜夹新肉。

《风筝》的许多东西都太新了,脑洞、设定、人设、节奏,也包括写的那个人。

新嘛~肯定不成熟,很多方面。

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人太新导致的问题,那就是、删(没人看...不是,是不会包旧膜,做的新肉也会偶尔夹生。

这是应该很多人看不下去的根本问题,硌牙、也没吃过。

也是我的问题。

好在,趋近百万且节奏从短篇转为长篇后,自我感觉写法上稍稍有了点自己的路数。

还是太新导致的衍生问题是,我需要将大量的笔力放到‘搭平台、盖房子’上,这部分也较难写的有趣,难免挤占了很多该是人物的表演上。

不过世界观也是剧情的一部分,反过来说也行。

平衡两者的‘剂量’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虽然目前来说我也不敢说做好了。

故事的一部分核心框架,算是公路片的变种,也依然可以理解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路数。

回到剧情上。

所以修铭或与一些关键人物,大抵还是会带着读者的视角,将斑斓时空的各处奇景见证一番,这过程中也会有所得有所失。

这个部分,虽然说起来有点平淡,但结合这套世界观,其实不会平淡,相信里面硬的东西也不会少,还是那个老问题,将这些新肉如何用旧膜包好、写的好玩有趣,才是我面对的挑战。

这里也将是斑斓时空卷的主要内容血肉。

也可以直接理解成游戏中,重要的下副本类型支线任务。

那么主线呢?

这里反而不能说太多,会涉嫌剧透。

但是有的读者可能也看出了某种倾向,总之与主角有关,与月夜有关,也与高城有关。

这里的层级应该还算是清晰,没看懂我在说什么,最好也不要多想。

后续一定会有解释,太多想,反而可能会破坏期待。

看懂了也没关系,反正里面还是有很多新东西值得去看,这一点自信还是有的。

总之斑斓时空的地图很大,修铭要去的地方也有很多,这次我也会尽量将每个地方写的透一点。

还有,这一卷藏着东西也比前三卷多,虽然依旧是世界观驱动剧情的方式,却同时在一定的程度做了谜语人,因为大幕总是该一幕一幕揭开的,要是一下子全部塞到眼前,大部分读者也会阅读吃力。

这也是一个‘老毛病’。

世界观复杂、新东西太多,而且我还是信奉之前说过的一句话,一个完善的世界应该有多套理论支持,它们之间甚至可以矛盾,只要部分侧写吻合就好,因为现实也是如此。

所以这里病根太深了,不好治,也不打算完全治好。

不过不会犯像是前三卷一样的‘短小’毛病,太短了人物的确立不住,而且这也不是一个做阅读理解的时代,为此我也打算进化成大水虫哈哈。

不长情,也会难以代入,难以铭记。

纵然前三卷犯了许多这样的‘错误’,也会让许多新读的人摸不着头脑,我这边依然无法将前三卷,当成本书的一种‘负资产’。

我依然会倔强地认为,前三卷有其许多的闪光的地方,只是在局部上出现许多短板。还有它整体节奏风格,与现在的网文市场不契合。

这也是第四卷开始尝试靠向网文侧的原因,也是写法上的适应。

但如何平衡软硬,是一件很难也没多少信心的事情。

另外一侧,也是最后一点确定的东西,是本书关于写法或者风格上,已经有点影子的路。

本书最核心的地方肯定是想象力、或者说创意,具体体现的地方,是我在不断地追求一种‘新肉’,即便它已经成为一种阅读上的拦路虎。

同时我也算是一个‘杂学家’,内心有属于自己的一二三四,它一定上与现有市场重合,又有很多层面与现在偏快、偏浅的主流市场偏移。

不被市场裹挟着走,也不被主流接受。哪怕是这片‘深水区’只是某种意义上的个人自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