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颜色229(2 / 2)

得益于风星的低重力,他们也没有陷入流土,只是脚踩的地方微微地下沉,如同水上漂。

同时也因为低重力,即使这是风崖底端,换言之这是一片沉淀了许久的旧土,它的土地与天空的边界依然模糊。时而如流沙跋涉,时而如入云端,却有一层淡淡地黄色雾霭,让一切都模糊几分。

见到如此一幕,段宏有些动摇。

‘听闻死风之地的风崖底,已经是风星中桃花源,远比混风的风眼要干净通透,可如此便是通透吗?’

段宏看着土地,施娟儿看向天空。

是主观上的天空,严格意义上,风星的上下与其说受微弱的重力影响,倒不如说是更多受风向的影响。

尤其是风崖这种极致的单向风,上下更多时候指的只是上下风口。每一道风崖都可能相对风星核是倒着的,或是横着的。

毕竟五名城也曾经尝试过寻找风星星核,却一无所获。如果上下是天地的上下,那顺着引力往下不就直接找到了吗?

引力是基本力,理论上它不可能会受到风力影响,一般只会反过来。

但是在风星,引力不仅微弱,而且混乱。通过引力找风星核,甚至可能找到外深空。这其中是否受风力影响,还是其他因素暂且不得而知。

重点一如开始所说。

这里是风的天空,这里的土地已经融入了天空,自然也没有天地的分界。而那场天地大撕裂中,所剩的星核或许只是一个传说,虚假的传说。

比起流土岛的单调雾霭,与无法窥见的深处。

这里的主观天空好看了许多,甚至堪称绝美。

这里的主观天空就是风崖本身,也是他们来时的路。

然而来时之路上,除了彼此的周围一切,都因为速度幻化成光,根本就捕捉不到的任何可用的视觉图景。

......

风崖是风构物,风构物具备一定自身稳定性,以及持久性。它是这风星特有复杂风体系中的一个局部,同时所有风构物的形成必然涉及到风的第一问。它的本身主体结构中没有包含任何的物质,却不代表它不会裹挟物质。

但是风星的整片大地,都被撕裂在天空中,巨量的土壤、矿物质被研磨成最细密的粉尘,或均匀或吸附于某些风构物上,形成新的事物。

在风星哪怕是最大的风眼地,或是所有的风崖,它们本身都处在相对的运动中,这是风的基本特性,一个不停歇的运动过程。

所以风星的一切都在变化,不管是整体,还是局部。

眼前的局部是风崖的局部,是从下往上看的流风裹挟的无尽颗粒。

万物皆有自己的颜色,但是正常世界中看到的一切颜色,绝大多数是一种复合色,是调理盘上的颜色。

而颜色的来源是什么?是光照射在物质上所反射的不同波长。

诚然人眼,仪器都会有自身对光的宽容度,再绝美、再细致到了一定程度后,对于普通五名城人都可以称得上对牛弹琴了。

因为超出的这份极限外的东西便失去了意义,它们无法被看见,被感受。

除了观察主体的局限性,被观察物的局限性一样的很大。

......

世界就是一块调色盘,物质本身的颜色几乎不可能被真实呈现,外因内困总会让事物变形变色。

但是现在三人,都获得了一次体验,离客观真实颜色更近的一次体验。

即使这种真实还是有微小的偏差。

风星是疾风之星,也是石磨之星,这里除了没有土地没有天地的传统概念外。

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在它的物质的形态上,这个处在时刻高速动态变化的世界,把自身的土地撕裂后,并没有停下它的步伐。

所有的物质都在一次次的碰撞或是风差中,被撕裂成最基本的物质微粒,它像一台石磨一样,研磨着所有的在它体内的物质。

并且没有尽头,而各种风构物是唯一能在它体内,能够维持一定时间的有结构形体,它们便成了富集一定微粒的筛子。

风构物内部的风也不安稳,但相对有序,元素微粒在富集分层后,便在风构物中重新凝结成一个个小的粉末。

这里不是一个没有调色盘的世界,但这里唯一的调色盘是观察者自身。

段宏对天空没有兴趣,而且他是个聆星人,耳朵好,但是眼睛一般。在他看来,这片天空没有任何颜色,只是好像有些杂波显得不真实。

方寸锦和施娟儿是来自泪星的老乡,泪星人或许泪水会多些,但主要看人,施娟儿可从不流泪。不过泪星人的视力,的确比其他五星的好,这也是生理上的微小差异,但是这种差异有多大。一样还是看人。

他们都看着天空。

方寸锦在流泪,但不是伤心的泪。

他的视线过于炙热,甚至让人难以直视,同样看着天空的施娟儿感性的成分少一些,却也有些被当前的美所震撼。

施娟儿看到的是,一片有形有色的天空。

风崖的上端远成了一团模糊的光,光的四周是一圈没有明显边界的螺旋色轮,越是靠近他们的色轮便越能看清楚色轮的细节,同时色轮形体也因为靠近被淡化成一片多彩的雾。

接近倒圆锥形的风崖,有一层不算明显的单质混合的颗粒层,风崖的中心因为风构形状的原因,是几乎没有任何尘埃的轻质气体风道,而所有的颗粒都被吸附到风崖壁上。

空气的压强也是受到风的影响,天空的边缘有水汽,有其他透明晶体微粒,特殊的形状让风崖的中空部分成了一层层的透镜。

最上面的光经过一层层折射后,相对的位置关系在眼睛中被改变。

施娟儿已经感觉到自己的眼睛不够用了,却也不愿意放过眼前的绝景。

在天空透镜的帮助下,天空越来越低,颜色越来越多,越来越近。

最后,施娟儿眼中的天空被整个拉平,极远与极近的感知被模糊,甚至自身的存在感也被过量的色彩信息冲刷,感觉自己也变得极其渺小,融入了整片天空。

触目成了一种写实,她也成了世界的一部分。

施娟儿无法定义自己看到的颜色,因为每一处哪怕放大千百倍后,依然有人间百万色。

此时,队伍三人中有一人心愿已了。

......

方寸锦满目华色,热泪盈眶,因为他看到了宇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