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宋先生有一点小想法43(1 / 2)

过去的时代,对于读书人而言,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

读圣人经义,考科举致仕,是天下间第一等的公理。

考上秀才功名,就可以教人读书,赚取学费。

考上举人功名,名下田产就不必再缴税,从此衣食无忧。

如果考上进士那就更了不得,那叫做鱼跃龙门,一步跨越社会阶层,实现人生理想。

而现在,时代变了。

不是读书人不高贵,读书人依然高贵。

但过去的读书人,被时代抛弃了。

宋清平寒窗苦读三十年,才取得两榜进士,原本以为可以一朝青云直上。

却没想到是一朝天翻地覆,万象更新。

如今的秀才公,都只能沦落到上街卖字谋生的地步。

像他这样堂堂举人老爷,如今回老家开一个小学塾都门可罗雀。想要兴办新学,又过不去自己心里那道坎。

读书人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心高气傲。

若非对于自己过去钻研的学问抱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也不可能从千千万万学子中脱颖而出。

学问越深,就越固执。

宋清平骨子里对于现在政府提倡的所谓中西结合的新学难以认同,甚至可以说是痛恨至极。

洋夷的奇技淫巧有什么好学的?都是妖言惑众!

但是没有办法,如今改朝换代,大总统独断专行,完全没有给他们这些前朝遗老留下一星半点的生存空间。

还是太过年轻……

这话宋清平也就是在心里想想,可不敢宣之于口。

虽说推广新学,势在必行。

可大总统也未免太过于急功近利。

完全不考虑现实困难。

周耀文办学,能拿到政府补贴,能招到任课教师,无论遇到什么麻烦,打一个电话出去都能摆平。

但这有什么意义呢?

其他学校学堂,没有他这种背景人脉,达不到他这种教学成果。

换句话说就是拿资源硬生生堆出来的特例,并不具有普遍代表性。

可要是大总统只看到他做出来的成绩,就产生出他行别人也行的错觉,进而推动更加激进的政策……

一旦出问题,那可不只是荒废一代人的问题,说不定整个江山社稷都有倾覆之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宋老先生是担忧国事,内心无比煎熬。

这其中绝对没有任何羡慕嫉妒恨的心思。

清河中学里肯定有秘密,周耀文又不愿意与大家分享。

江湖传闻,大总统准备从各地抽调年轻俊杰,组建禁军。周耀文到清河中学亲自任教,许多人都认为他是在给大总统培养鹰犬爪牙。

这么说不好听,但如果换一种方法来说——比如“天子门生”听起来就顺耳了许多。

虽然只是捕风捉影,但也有不少人信以为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