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麦收(1 / 2)

经过前些日子的劳作,队里所有的油菜籽均已晒干收获入库,只等农闲时期,拉到镇上的油坊去换油了。

这些可是下一年全队人的食用油来源,一点都马虎不得。

大麦种得比较少,而且成熟也早,已经在收割油菜之前就收割完毕了。

接下来,就是这次双抢的重头戏——收小麦。

小麦的种植面积可以说是占了全队土地面积的七成以上。

而小麦的特性就是,快要成熟了就要及时收割,否则的话,等熟过头了,麦粒就会从麦穗上自然脱落,这样就会造成减产。

在粮食如此宝贵的七十年代,这种事情是绝对不能容许发生的。

这么大种植面积的麦子,必须要在两三天内全都割完拉到晒场。

所以,这个活儿,熬人得很。

接下来,学校会一连放上六天的忙假,加上星期天,一共七天。

孩子们虽然小,做不了割麦的活,但他们可以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像那些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帮着大人们把割下来的麦子聚成堆,然后再由大人扎成一捆一捆的,挑到打谷场上去。

小一点的孩子肯定也不能闲着,只要是会走路了的,能四处疯玩了的孩子全都给聚到了一起,挎上小篮子,在已经收割完的地里捡麦穗。

还是那句话,粮食太珍贵了,一点点都不能放过。

更何况,地里掉的麦穗何止一点点。

还有一点很重要,等麦子一割完上了打谷场,这地空出来以后,队上的拖拉机就要开始翻地,为接下来插秧和移栽棉花做好准备工作。

农时可是不等人的。

也幸好队里买了拖拉机了。

要是放在前些年,没有拖拉机的时候,只凭队上养的那两头牛,这么多地根本就翻不过来。

所以,一般都是由人顶上。

拉犁可是个苦得不能再苦的活儿。

周林是没有干过,不过他见过,这个活儿都是由队里身体最壮最有体力的那些壮劳力来干的。

而且拉犁的人,一天的工分指定是记12分的,要不然也说不过去。

忙假第一天,一大早周林就全副武装地跟大家伙儿一起下地了。

大家的装扮都差不多,头上戴着草帽,穿着长袖长裤,袖口跟裤脚那边都用布条给扎紧了。如果穿短袖上衣的,也会在袖子上戴上护袖套。

有些人还戴着手套,力求不露出一丝肌肤。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如果不做好防护的话,很有可能会被麦芒扎伤,或者是因为长时间接触麦芒跟麦叶等,皮肤上会生出麦芒疹。

那东西一旦染上就麻烦了,可说是奇痒难忍,哪怕把皮抓烂了也没用。

想当初周林刚下乡时,不了解这东西,虽在听同室知青的叮嘱,也穿上了长袖衣服,但他不知道还要把袖口扎紧。

后果可想而知。

周林的两条小臂差点被他抓烂了,后来还是他堂舅找大夫给他开了一济汤药,每天熬了让他擦拭,一连擦了一个星期才止住了痒。

到现在,他的胳膊上还有好几块疤呢,都是当初被他挠破了皮肤落下的。

吃一堑,长一智。

自那以后,每回到了麦收时节,他都恨不得用布把自己整个人都包起来。

等到了地里,赵庆东就给每个生产小组分派任务。

这生产小组一般都是固定的,这样在派活儿时可以节约好多时间。

但周林平时是不下地的,他并没有固定的生产小组,以前干活儿,都是由民兵排长另外分派的。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上次一时之间,他都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

割麦他肯定不行,这个活儿要一直弯着腰往前割的,他受不了这么高强度的劳动,肯定会拉低众人的进度的,到时候帮不上忙不说,反而还要落下埋怨。

就在他想着是不是干脆跟在秀云后头去帮忙时,队长刘元昌叫住了他,

“周老师,跟你商量个事儿行吗?”

周林脚下就是一顿,“队长,有什么活儿,你就直接派吧,只要我能干得了的,我绝不退缩。”

其实他心里清楚,刘元昌肯定不会派什么重活给他。

刘元昌点了点头,对他的回答很满意,

“放心,不是什么重活儿,只是吧,我想来想去,这个任务还就交给你最合适。”

然后,他顿了一下,才拍了拍周林的肩膀道,

“这几天除了身体不好的,确实不能下地的,其它所有人都会下地干活儿,包括所有的孩子。

我就想着,要不把全队的孩子都交给你管吧,你是老师,这孩子肯定是有一手的。

这些皮小子,皮起来的时候,连他们爹妈的话都不听,可一提起老师一个个就规规矩矩的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