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心斋坐忘36(2 / 2)

“哇哦,师父你这么厉害的吗!我们怎么什么收获都没有。我也想成就金丹!可是天雷滚滚,搅得我神魂不稳,神魂别说离体,甚至都涣散一片,无法凝练成体。”星影嚷道。

邀月则朝星影安慰道:“你我修为浅薄,不足以在这等天灾面前冥想入定。甚至,你在这种情况下,别说入定,连起步的‘炼己’和‘心斋’都做不到,很容易被天雷所扰。在大自然的天威面前,人类委实太过渺小,如同蝼蚁微尘。”

道门的打坐冥想入定,分为诸多层次,不同门派的说法不同。

相当多的门派是认为,打坐入静到虚极静笃后,下一步即可入定,而第一个入定的层次叫做“心斋”,其源头出处乃是《庄子·人世间》: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这一层境界,要做到忘尘绝虑,灵台空明,心息相依,神气合一。

古人无论是祭天、祭祖、求神、求雨,一般都需要本人斋戒沐浴,洗净身体,不近女色,戒酒吃素,乃至辟谷几日,从而让自身心灵也一尘不染。

那是通过种种外在的手段,由“身斋”“祭祀之斋”而达到“心斋”。

清洁外表、洗涤五脏六腑的祭祀之斋,仅仅是手段罢了,不是本质目的。

本质目的,正是修道人所谓的“心斋”。

修道之人,可以无需外在普通手段,让自身心灵长期保持那种心斋状态。心若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正是此理。

而下一层入定境界,便是“坐忘”,同样出自《庄子》,不过是另一篇《大宗师》。道家的庄子在道教中被誉为南华真人,许多基础修行理念,被道教所继承。坐忘之道,便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流传万古而不衰。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坐忘之境,需要先做到忘记世俗礼教之念,“忘仁义”“忘礼乐”,步入此境中后又可细分为诸多次第,能大略与梵智教派的世间禅定(四禅八定、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四空等)、世出世间禅定(六妙门、十六特胜观、通明禅等)、出世间禅定(九想观、八背舍、八胜处)、出世间上上禅定(自性禅、一切行禅、清净净禅)等相对应。

《大宗师》中,南伯子葵求见女偊这位得道高人,想知道如何下手修炼,女偊于是给他讲起炼炁冥想次第境界:“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生不死。”

从这段话中,直接就引出了数千年来,无数修士入定修炼的七重次第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

外天下与外物中的“外”字,可以理解为“忘记”。

外天下:冥想时,忘记尘世间的是非功名、善恶争斗,超越世间一切,包括仁义、礼乐等价值观。

外物:忘记外界之物,忘记众生,游离于物,风神潇洒,不滞于物。

外生:忘记生命、忘记自我的概念,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朝彻:灵光乍现,心明神清,有豁然开朗之感,元神升华,洞彻道一。

见独:明心见性,得见真我。独与天地之外,身若不系之舟。无对无立,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无古今:超越时间,昔在、今在、恒在,元神能遨游六极之外。

不死不生:智慧圆满,超越生死,不寂不灭。

这七重境界,便构成了坐忘之道的精髓。(注:坐忘之上仍有两大境界,以后再谈)

坐忘之道的前六重境界隐隐与梵智教派《金刚经》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之语相通。

陆庖丁修行多年,已做到了第四重定境“朝彻”,离第五重“见独”之境,不过半步而已,偶尔能迈入此境,体会那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天人合一状态”,可惜退出冥想定境后,又不能真正保持住。

只要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大彻大悟,凝练出真正金丹后,便可稳固这一层境界。

注:这章很重要,为了避免将入定次第拆分以至于杂乱不清,我一次性就把坐忘之道写清楚。大家修行时,可以参照。其中提及的梵智教派的各种禅定,如果感兴趣的话,亦能依名词去搜索查询,了解实际门径。

这本书虽然名曰小说,实则是修行实证的笔记,套用小说故事情节罢了。科学修行,将是未来千年的主旋律。献给诸多实修的有缘道友,利益众生,使我华夏道统不绝!

太上之下,顶礼敬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