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论道始皇冢(上)(1 / 2)

月明星稀云已空,长安骊山北麓东。

神仙论道始皇冢,随侯宝珠入世流。

是夜,明月高悬,群星隐遁。

一道若有若无的光影,翩翩然出现在长安市骊山山脚的东边。

这光影虚实不定,虽说是一团类人般的影子,但在皎洁月光照耀下,身后并无丝毫阴影显露。似乎这团类人光影并非实体,因而能被月光毫无阻碍地透过。

光影举头望天,身形渐渐凝实,化作一个四旬男子模样,目光深沉,精神含而不露,一袭白袍罩体,服饰迥异于今人。

只见他望天许久,手中掐诀不定,口中亦是念念有词:“再有一刻钟时间,就是九星连珠,陵墓打开之时。”

又等了半柱香时机,天边隐隐传来一丝响动,人影未至,声音则遥遥破空袭来。

“千年一遇的九星连珠,可让我等到了。哈哈!”

云雾散尽,一道金光乍现,竟也落在骊山山脚处,与白袍男子隔着数十丈距离,四目相对。

这金光显形后,化作一个耄耋老者,步履蹒跚,身上则穿着短袖短裤,明显的当代服饰。

老者瞧了白袍男子一眼,见其身形飘渺,脚下无影,不由得眼睛微微眯起,透出一缕讶异:“对日月无影,阳神成就,当世罕见。如今阳神中人,遍寻世间亦不过二三人罢了,都是羽门隐士,与老道也略有交情。老道自称‘撄宁’,道友面生得很,不知如何称呼?”

无怪乎老者心生惊疑,须知他修道百年有余,在修行界之地位,犹如泰山北斗,当初未舍弃肉身之前,本是古国道门中的领袖人物,海内人望,为诸派所共尊。古国中的各大门派的尊长隐士,都与他多有交流,其中成就阳神之道的,除他自己之外,只有一两人而已,彼此之间颇为熟悉。

现如今,在这始皇陵前,竟又遇上了一名闻所未闻的阳神中人。

阳神中人,在古代道书丹经中被称之为“神仙”境界,修为达到这一地步的存在,都是远超常人想象的高人,拥有种种不可思议之神通。

自古以来,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阳神成就,往往百年难得一见,甚至有时会出现断代之期,数百年都不曾诞生一尊。

白袍男子遥视耄耋老者几眼,并未答话,而是先行施礼,朝老者鞠了一躬,之后才道:“晚辈姓吴,贱号‘宝岛山人’,见过撄宁真人,这次相逢实在三生有幸。”

耄耋老者闻言,心头微微一动:你知道我的名号,我却不知道你的。你道号“宝岛”,莫非是流传海外西派的那一支?怪不得我未曾见过。

他心中已有几分猜测,问道:“海印先生,与你是何关系?”

白袍男子肃然道:“海印先生正是晚辈师祖,晚辈乃是西派传人。曾听师祖描绘过撄宁前辈的相貌,故而能一眼认出。”

耄耋老者点了点头,喃喃道:“果然如此,果然如此啊。想当年,我与海印道兄把酒论天,共参道藏奥妙,如今想起,依旧历历在目,可叹昔人已乘黄鹤去。宝岛道友,你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海印道兄如若泉下有知,当无憾矣。”

两人言语间,身形越过森森林木,相距不过五尺长短。

老者和男子,虽是初见,此刻交谈起来,一个执礼甚恭,一个也不摆前辈架子,彼此以道友相称,相谈甚欢,仿佛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

对于他们这等境界的存在来说,世俗中的传承辈分已是毫无意义的虚名。修达此境,对自己门派内部才需遵奉师徒辈分,对门派之外则依修为高低来论交,而不论修为高低,皆可以“道友”互称。

两人信步间,穿行骊山,深入腹地,到了某处后,忽然止步不前,同时举头向天。

此时依旧月明星稀,常人根本看不出任何变化。

而这两位神仙中人,自然不同于常人。

却见两大神仙眼眸中精光一闪,如梦如幻,仿佛整个宇宙星辰都被吸纳其中,无论世俗还是世外,都似掌上观纹般洞察分明,算无遗策。

天体运行,世间万法。

逆知过去,推衍未来。

诸天奥秘,尽归于此!

“九星连珠,正是此刻!”两人对视一眼后,皆是一笑,继而一个身子陷入地中,消失不见,一个身影由实化虚,立足处也空无一人。

下一刻,尘封多年的始皇冢中,终于迎来了两位不速之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