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备考受赏58(1 / 2)

咸丰五年乙卯年正月十八日惊蛰(1855年3月6日)。

孔宅中府,族长孔昭烨终于从繁忙的春耕准备之中抽出时间,唤孔昭易前去书房抽检备考成果。

进了孔昭烨的书房,孔昭易便见神情疲惫的孔昭烨坐在主座上揉着太阳穴,他赶忙长揖到地,言真意切地说道:“小弟拜见大哥,大哥安好……”

不谈其他,单说孔昭烨能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关心他的县试,孔昭易在心中对孔昭烨这个族长和大哥是非常尊重与感激的。

“嗯~!”

孔昭烨点了点头,朝孔昭易招了招手,“十一弟无需多礼,起来吧……十一弟,你如今回家苦读已有十日,现距县试最多也只有一月之期,不知你准备得如何了?”

孔昭易直起腰,定了定神,从容不迫地说道:“小弟这十日来苦读经典,日夜不辍……且经上海一事,小弟破开禁锢,大开眼界,科试制艺水平也略有提高,虽不敢言通过县试十拿九稳,但我心中也有五成把握……”

“五成把握……”

闻言,孔昭烨盯着孔昭易愣了会,感觉孔昭易的话多少有些大夸其词,不过他没有立即开口训斥孔昭易,而是决定跳过经典文书默写这些小儿科的考核直接上大题,掂量一下孔昭易的真实水平。

想到这,孔昭烨捋了捋胡须,面无表情地说道:“既然如此,那我出一题给你来做,如何?”

言罢,孔昭烨当即就站起身来,提笔在纸上写下了题目。

“十一弟,现在就看看你备考学习成果了……”

言罢,孔昭烨便撂下笔,慢条斯理地走到孔昭易身旁拍了拍孔昭易的肩膀,转身走向了里间的饮茶室中。

孔昭易朝孔昭烨点了点头,走到书桌旁,定睛一看,纸上赫然写着“国人皆以夫子”六个大字。

孔昭易在椅子上坐下,闭目一想,立刻便回忆起了这六个字的出处为《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三节,也是成语冯妇搏虎的由来,原句为“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

知其来源后,孔昭易便凝神细思题意,没一会他心中就有了思路。孔昭易从一旁拿过一张白纸,提笔破题:有皆以为然者,齐人之望大贤切矣。

仅仅两刻钟后,孔昭易的文章便落成了,他又花了点时间将其按照科试要求重新誊抄了一遍,吹了吹纸上的墨迹,他拿起答卷走向饮茶室喊道:“大哥,我写好了。”

饮茶室的躺椅上,打瞌睡的孔昭烨迷迷糊糊地睁开了眼。

“什么?这么快就做好了?!”

看着门口孔昭易手中的那张纸,孔昭烨难以置信地瞪大了双眼,他又看了看一旁的座钟,确实是只过了不到三刻钟啊!!他瞪着眼睛又看了两遍,确定座钟的时间和门口的孔昭易都不是幻觉,他连忙掀开身上披着的皮裘,快步从孔昭易的手中拿过答纸。

“好!好!好!”

一口气看完孔昭易的文章,孔昭烨激动地挥舞着答卷连连赞叹,眼前的这篇文章的立意与行文比几个月前孔昭易那篇考试之作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孔昭烨都不敢保证自己写的文章能比孔昭易更加出彩。

而且孔昭烨心里很清楚,孔昭易上海一事上赌对了——他从弟弟孔昭炜口中得知孔昭易对知县刘郇膏有救命之恩,而刘郇膏也对孔昭易非常看重。而以孔昭易目前的水平,他想要从青浦县县试中脱颖而出是完全没问题的。

这样,于情于理,孔昭易县案首的身份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了。

只是,孔昭烨也并没有被喜悦冲昏头脑,他明白打铁还须自身强,就算孔昭易的童试没问题了,今后也要面临科试和乡试考验。

而且,孔昭烨也更害怕孔昭易因此骄傲过度、目中无人,不好好准备县试,荒废了学业,将来在县试所做之文大打折扣,那么就算刘郇膏将孔昭易抬上了县案首,那孔昭易也会因此落下话柄并将刘郇膏身上的人情挥霍干净。

“刷刷刷。”

为了敲打孔昭易,让他保持谦逊之心,孔昭烨苦思冥想了好一会,截了论语中的一段话,出了一道偏难怪的截搭题——皆雅言也叶公。

这道题目:上半句“皆雅言也”,出自上《论语》《述而》第十五章。原章书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下半句“叶公”二字,出自同篇第十六章。原章书云:“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此题只出前一章最后四字及第二章开头两字,连在一起,“皆雅言也、叶公”,从表面逻辑上讲,简直不知所云,就算是孔昭烨自己见了也得犯愁,不知如何下笔为好。

孔昭烨笃定若是孔昭易这次这么怪异的难题都依然完成的很好,那么,他想他们家族这一辈最起码也得出一位举人。

只是孔昭烨做梦都没有料到,孔昭易作为应试教育刷题怪胎,早就见惯了各种偏难怪的题目,不仅应试答题能力强悍,而且如今记忆力超群能将脑子里装着的各种稀奇古怪知识纷纷信手拈来。

于是乎,依然是三刻钟左右,孔昭易再次顺利的交了卷。

而这一次,孔昭烨没有偷懒睡懒觉,而是亲自坐镇监考,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孔昭易只用了三刻钟便将一篇八股文捣鼓出来了。

虽然孔昭烨看后发现此篇文章虽然不及之前那篇出彩,还有一些瑕疵,但也是一篇不可得多的佳作,其立意清晰,行文有理有据。

“才思如此敏捷,目光如此犀利,胆气如此雄厚……假以时日,哪还了得?!而我孔家又该何去何从……”

孔昭烨拿着答卷没有说话,只是紧盯着孔昭易,微蹙着眉头在心中默默想道。

“老爷!老爷!李师爷来了!!”

就在孔昭烨打算吹毛求疵,抓着行文的小缺漏和孔昭易的字狠批一番之时,门外传来了王管家焦急的呐喊声。

“什么?!李师爷怎么来了?!!他在哪?几时来的?!!”

孔昭烨一把将手中的答卷抛到书桌上,焦急地跑出门向王管家问道。

“李师爷……”

孔昭易闻言,低声默念着这个有些熟悉的名字想起了熟悉的老者,顿时,他的心中冒出一個想法,他将文稿收好后匆匆紧了上去。

王管家上气不接下气地喘着粗气,看着孔昭烨一筹莫展地回答道:“老爷!我也不知李师爷是为何而来,只是刚刚门房突然来报,说李师爷带着衙役来访,小的也不敢阻拦,如今已令下人将他们引至前院客堂饮茶……”

“这……”

孔昭烨闻言,指着王管家不知道该说什么为好。

其实孔昭烨这一个地方豪强对李师爷这一个小小的师爷如此重视一点也不过分。他们虽然没有正式的官职,但是在平日工作中却掌握着巨大的权力,是县衙中繁重工作的实际承担者。

师爷是明清、主要是清代省一级高级衙门、将帅大营以及州县衙门聘请的体制外的参谋、顾问、文秘及其他佐助人员;其种类繁多,按类型来分,有应对外部事务的主外型师爷,应对内部事务、主要是文案工作的主内型师爷两种。

主外型师爷种类比较多了,根据其所在县大小和位置的不同,也有些许差别,但整体而言“刑名师爷”和“钱谷师爷”都是必不可少的。刑名师爷是协助县令处理司法工作的师爷,专理刑事、民事案件。钱谷师爷是在县衙中征收赋税、清点土地人口等工作的负责人,专门办理财政、赋税事务。另外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比如征比师爷(负责催征钱粮、地丁),知客师爷(负责应酬),漕粮师爷(负责征收漕粮),河工师爷(负责办理河道治理事务),戎幕师爷(属于军事幕府中军师角色)。

主内型师爷种类也不少,最核心的就是代书师爷(负责起草各种文字的,根据分工可细分为,贴身文字秘书书启师爷、拟写呈送上司的文书的书禀师爷、专代幕主起草向皇上的奏疏的章奏师爷、向基层衙门分发文件的朱墨师爷),挂号师爷(负责函件的收录、签发、登记、存档),账房师爷(会计),教读师爷(负责教幕主子女功课),阅卷师爷(学政请来专司试卷评阅的师爷,比如俞正燮),著书师爷(负责书籍编纂,比如章学诚、洪亮吉、魏源)。

对清代师爷的兴盛,绍兴师爷居功至伟。在清代全国常年在1500多个州县及五六十个督抚、学政、布政、按察使幕下当师爷者,应有2万人的规模,而绍兴师爷即达1万人之众,清代俗谚讲:“无绍不成衙”,如此情形之下为了“以毒攻毒”掌握权力,各省县衙门也都纷纷引进绍兴师爷,对其十分倚重。

而李师爷也正是绍兴师爷,并且是其中的复合型人才——折奏师爷,主要负责起草奏疏,其人熟读经史,博通政制民情,了解山川舆地,为幕主设谋献策,佐理军政要务,是刘郇膏身边的头号师爷。

“咳……大哥,我大概清楚他们是为何而来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