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四 藏水入疆115(2 / 2)

阶梯级水坝的方案无人反对,本来可以直接通过的,但李领导还是按照惯例向叶蒙问道,

“叶董,你觉得阶梯级水坝,包括前面说的沿江逆流抽水方案怎么样?”

“我觉得挺好的,”叶蒙点点头,又说道,“另外我确认一下,藏水入疆工程的目的是降低通往疆省的长期输水成本对吧?”

“没错,入疆的藏水越多,所需的淡化海水就越少,成本就越低。”

“那么有没有考虑过进一步降低这个成本呢?”

李领导眼前一亮,虽然他不知道叶蒙要说什么,但既然对方这么说,那肯定又是有新主意了,便问道,

“进一步?你认为改怎样进一步降低成本?”

叶蒙解释道,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降水丰沛,但这里的降水也仅仅只占到整个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小部分。而喜马拉雅山南麓由于拦截了印度洋季风,降水量极大,超过了我国全部降水,并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没法被南亚几个国家应用。如果我们将这部分水量收集起来,调往疆省,那可能整个疆省都用不着调运淡化海水过来了。”

哦呦!

不愧是叶董,还真敢想啊!

李领导笑道,“呵呵呵,这个想法的确很好啊,但是你说的这部分水分布于整个喜马拉雅山南麓,我们怎么将其收集起来,并调往平均海拔600米、南北跨度一百多公里的喜马拉雅山北部呢?”

“关于收集水么,可以先在南亚的尼国、丹国靠喜马拉雅山一侧修建大量水库,将水存起来。至于将水调到喜马拉雅山北部,方法比较粗暴,那就是将山劈开,直接将水送过来。”

?!

这个大招把众人雷个半死,半饷没人说话。

叶蒙见没人回应,就继续解释道,

“可能在大家心理,给喜马拉雅山开口子这种事需要等可控核聚变实现后才能做,但这其实是低估飞艇的作用了。既然如今工业按指数发展已成事实,那么不久后人类具有移山填海的能力为什么就不是事实呢?”

一个已经回过神来的专家苦笑道,“叶董啊,你知道给将喜马拉雅山劈开的工程土石方量是多少么?”

“知道,万亿吨这个量级。”

这个数其实是几十年前就有专家研究过的,并且写在论文上。不过这篇论文研究的倒不是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水调过来,而是要论证给喜马拉雅山开口子,能否大副增加藏省降水,将其变成绿洲。

答案比较令人失望——不能。

因为如果只开几个小口子的话,过来的印度洋水汽并不多,另外喜马拉雅山北边的青藏高原地势较为平缓,不是上坡地形,所以过来的水汽也不容易形成降水。

当然这些对现在的议题也不重要,叶蒙看这篇文章只是为了了解一下工程量有多大。

那个专家继续说道,“哪怕飞艇一次就能挖送一万吨的土石,但以现在的一般工程周期来算,至少需要上千万艘飞艇来进行这个开山工程,并且都是能飞到六千米以上的飞艇。咱们现在飞艇总量才几千艘,直接讨论上千万艘飞艇是不是太早了?”

“也不算早啊,”叶蒙说道,“按照现在飞艇的指数级增速,别说千万艘飞艇,上亿艘飞艇在一年内都能造出来。”

众人有被惊到了,虽然大家知道现在飞艇数量以指数增加,但上亿艘飞艇这个概念还是有些超出认知了。

那位专家又反驳道,“好吧,那就算造出这么多飞艇,但也不可能都挤在一百多公里的范围内施工啊,一艘飞艇长度就超一千米,在这挤个几百艘飞艇就到头了吧?”

叶蒙摇摇头,

“真正施工起来就不是用常规飞艇来进行了。大家知道现在有专门的挖矿艇,那东西其实不算飞艇,就是一堆气囊吊着一个巨型挖矿机。而我们公司现在有五十万吨级的挖矿机,它下边吊着一个五万吨重的绞盘,每分钟可以挖一万吨土石。只要有充足的氢气和电能供应,有足够的冷却水,并且在旁边搭建好巨型传送带,将挖下来的土石及时运走,那这种挖矿机就可以连续十多个小时不间断工作,每天挖一两千万吨土石。”

这种巨型绞盘并非用电机直接驱动,那样对电机线圈损耗太大了。这种绞盘是由巨型气囊组通过缆绳连续驱动,动力直接来源是大气压力,只要气囊足够大,就能提供足够大的力。

这种挖矿机占地面积不如常规飞艇,主要是纵向气囊比较高,可以几百个挖矿机排列在喜马拉雅山同时工作,这样算下来一个月不到就能就将喜马拉雅山挖出个几千米深的口子了。

“更何况,未来我们还能研制百万吨甚至千万吨的挖矿机,那样效率会更高。”

那位专家沉默了,虽然叶蒙的方案还有很多细节有待考证,但现在听起来已经具备初步可行性了。

众人也再次沉默。

移山填海这种仅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事,居然快要成真了!

坐在叶蒙身边一直当背景的刘领导心理乐开花,心想将叶蒙叫过来真是叫对了!话说以后是不是能经常叫叶蒙过来开会,他的点子真是太多了,只不过这小子偏偏又不喜欢开会。

真思忖着,就听到又有人反驳道,

“叶董,就算技术上可以实现开山,但是你考虑过这件事会带来哪些影响么?喜马拉雅山是一道天然的绝境长城,一直以来都守护着我国青藏高原疆域,你就这么将其挖开了,那喜马拉雅山还怎么起到守护作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