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归家44(1 / 2)

接到朝廷的命令,公孙敖坦然接受,苦笑着将骑将军印绶交给了卫青。

皇帝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但对他来说却是个坑,自己抱卫青大腿混到的侯爷,居然有不保的趋势,亏了啊。

不过很快公孙敖就调整好了心态,他拒绝了跟随卫青一起返回长安的邀请。

因为他知道,这是卫青人生最荣耀的时刻之一,自己没必要跟过去给自个添堵了。

卸了肩上的担子,公孙敖心血来潮,想借着有时间,不如回家乡看一趟。

他准备从后套沿着大河溯流而上,经过西套便能抵达北地郡,去义渠看看后,他便能由北地直接回转关中长安。

临走前他又回绝了卞援等人的跟随,公孙敖不想手下的有功之士,因为自己而缺失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耀。

故他只带了公孙忠和公孙勇,以及七八部曲骑兵启程。

因为要穿过不多走的西套,所以他们还找了一个向导,便是养好伤的脱歹,他的部族曾在这一代游牧,算是地头蛇了。

公孙敖无官一身轻,特意舒爽得睡了个大觉,待日上三竿才收拾妥当,却发现卫青早已经等在帐门口。

公孙敖三两步赶过去,略带抱怨的说道:“仲卿,你公事繁忙,何苦因此小事耽搁日程。”

卫青接过身旁将校递过来的酒杯,笑骂道:“你倒是借机溜的快,前些日子图喇刺矢在我帐外蹲守了数天,要不是陛下旨到,我还发愁怎么打发他呢。

你能将这摊子事都留下来给我,此时又何苦假惺惺的作态,来,喝酒。”

面对卫青的抱怨公孙敖浑不在意,嘿笑道:“你能者多劳嘛。”

连敬两杯后,卫青和公孙敖并肩而行。

卫青说起了军中事,沉声道:“朝廷前日来书,朝堂上觉得河南地我军立足不稳,匈奴人连续吃亏,必然要回师争夺,河朔反复在所难免。

朝廷的意思是要筑城,以保证长安北方的持久安定。”

公孙敖赞道:“想要将河朔拿在手中,征服只是第一步,这我军已经做到了。

朝廷能在大秦九原故城上再筑新城,施屯田,这是久安之策。”

卫青话锋一转,继续道:“但朝廷中却有另一个看法,那就是宜缓。

其所言河朔偏远,就算筑城又能让谁人去住呢?

若是新筑,怕是工程浩大,劳民伤财。”

公孙敖火气蹭的一下就上来了,提高声音道:“笑话,河朔哪里远了?

如今关中、中原人众,兼并之风骤起,贫民几无立锥之地,只能依附在豪门大族的羽翼下惶惶度日。

河朔之地说白了,就是朝廷和地方大族争夺人口的机会。

敖虽不才,但也知道只要朝廷政策到位,别说在河朔筑城,就是去龙城筑城,百姓也无不紧从。

况且河朔一旦形成军民两屯,自足可保无虞,日常所省钱帛粮秣亦是天文数字。

今后再击匈奴,从河朔就地征粮省,还是从关中运粮省?

朝中诸公,难道连这点账都算不明白?”

说道急处,公孙敖愤恨道:“谁说的这话,敖回去必然参他一本。”

卫青诧异的望了他一眼,本是随口之言,未想公孙敖会如此反应激烈。

卫青缓缓道:“青所述,乃丞相所言。”

公孙敖一听,脸上立马垮了下来,地位悬殊,狂言了。

但谁叫他能屈能伸,尴尬的说道:“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敖本布衣,今当回乡耕作,以资军事。

此话收回,收回。”

卫青本就存安慰之心,见老友心态良好,也就放下心来,大笑道:“好你个公孙敖,青必将你的奋言带到朝堂。”

公孙敖闻言无奈的苦着脸,一副生无可恋。

欢言过后便是不舍,送行路上终有头。

卫青将最后一杯送别酒递给公孙敖,道:“陛下已经下令苏建兴建朔方城,将士鲜血未曾白流。

公孙兄,青等你归来之日,你我二人再开怀畅饮。”

公孙敖举杯一饮而尽,躬身抱拳一礼,朝廷规划得当,河朔事毕,他已无牵挂。

出了河朔大营的公孙敖一身布衣,跑起马来却是轻松不少,一行没走出几里地,就见身后追来了百余骑兵,细一看居然是呼勒忒尔。

呼勒忒尔追上来,勒马笑道:“公孙将军,某奉车骑将军命正要去西套整顿部族,若是不嫌弃,就让大伙一起同行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