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公孙好战,刘备只爱种田 (求追读,求上票兄弟们)59(1 / 2)

公孙瓒竟然被封侯了,刘备惊了,自己这老大哥一步升天。

封侯拜将,这可不得了,虽说都亭侯是最低一级的侯爵,但那可是爵位,具有极高的荣誉,封侯可是文臣武将的毕生梦想,在汉武帝时期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纵然是名垂青史,却一生达不到封侯标准,所以才有了“李广难封”的遗憾。

汉朝刘邦建立之时曾言“非刘不王,非功不侯”,而封侯条件也极其严格。斩杀与捕获敌军主帅者,封侯。将领或士兵通过冲锋陷阵,攻破敌阵者封侯。斩杀敌数和本部兵马损耗数要维持在一定比例内才能封侯,这也是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

李广虽然骁勇善射,勇猛无比,但是每次打仗损耗数没有维持在十分之三以内,汉武帝刘彻对卫青,霍去病的封授、益封诏书都是本部兵马损耗在十分之三之内,更不要提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功劳。卫青的漠北之战虽然大破匈奴,但敌我损失相当,大将军不得益侯,军吏卒皆无封侯者。

说起来这个封爵的制度由来已早,先秦时期便有了封爵制度,即“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那时还正处于奴隶主社会,封爵对于普通人是遥不可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后实行军功爵制度,率先打破了贵族对爵位的垄断。商鞅推出“二十等爵”,将爵位划分为二十个等级,士卒通过战场杀敌立功就能摆脱白身获得爵位,极大激发了士卒的积极性。

二十等爵从低到高为:“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二十等爵,每个级别都享受相应待遇,彻侯在汉初也有封地,但汉景帝之后不设封地,仅享食邑待遇。关内侯无封地,享食邑待遇,其他爵位食俸禄。

在汉朝二十爵位之上还设立了王爵,也就是刘邦的亲属,皆有各自封地,也就是郡国并行的制度,但直接导致了七国之乱,影响中央政权,因此一直到汉武帝时期,诸侯国都是个极大的隐患,在汉武帝实行主父偃的推恩令及一招酎金失侯后,完全分化解除了诸侯国的实力,对中央再也构不成危害了,也就是刘备为何能从中山靖王传到现在父亲仅是普通官吏的原因。

汉武帝刘彻登基后,彻侯因避讳改为“列侯”,汉武帝后期国家连年征战导致国库空虚,汉武帝为了筹措军费开始出售关内侯以下的爵位,许多豪门大户因此封爵,爵位的含金量大大降低,但那些爵位仅仅是享受朝廷俸禄,并不是列侯这等最高级享受食邑的侯爵。

东汉建立后,列侯又被细分为五等:“县侯,乡侯,亭侯,都乡侯,都亭侯”。

列侯最高级别为县侯,县侯即是食一县之食邑,一县万户,也就是人常说的“万户侯”。

其次是乡侯,县的下一级行政单位,食一乡之食邑,西乡侯,武乡侯这些都是乡侯。

再其次是亭侯,以一亭或数亭为食邑,宜城亭侯,汉寿亭侯,宜城和汉寿是两个亭的名字,曾授予刘备和关羽亭侯。

在那之下的都乡侯,有食邑三百户。最低一级的都亭侯,食邑两百户。

这些食邑都是享有相对应的税收权,享受这片土地的财富而没有统治权,能让享有侯爵的人衣食无忧。

公孙瓒这都亭侯就能直接享有两百户的赋税,和自己这太守不一样,太守那可是要听命于朝廷的,赋税都是朝廷定的,让收多少收多少,收上来扩充郡内粮仓上交朝廷国库。赋税也不能自己说了算,仅有支配权而不具备所有权。公孙瓒的两百户是直接所有权,税赋直接交给公孙瓒就行,朝廷不管不问。厉害了我的哥。

不过这不是刘备的目标,什么食邑不食邑的,自从诸侯割据之后,中央直接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权,哪还有听朝廷的,赋税不都是州牧说了算,哪有上交朝廷的。说白了自己现在这个北海太守得听朝廷的,听州刺史的,一旦天下大乱,废刺史立州牧,那自己要是成为州牧,就像那刘焉一样,直接割据益州,斩断一切同朝廷的联系,一州之地还不是自己说了算,自己要收多少赋税就是多少,也不用上交朝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