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玉氏嫣然(1 / 2)

等到从承光殿出来,贺延年率领的户部一众人等个个哭丧着脸。

倒也不是不想给边境拨粮,实在是这粮此刻拨了,影响的就会是民生。

民生大计,国之根本。

贺延年迈着沉重地脚步,从林政南等人面前走了。

老国公“哼”了一声,“户部年年哭穷,我也没见着他们缺肉少粮!”

“老国公稍息怒火。”成国公倒是抚着胡须说道,“贺延年也是心忧百姓,他又是户部一把手,如此忧心忡忡,难道不比尸位素餐更好?”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老国公是个爽快人,这辈子最擅长的就是打仗。不会算账,但战时的账那可是算的清清楚楚。

老国公心中忧虑的不仅是账簿和粮草,更多的还是边境前线。

开国百来年,以前的将领大多退隐朝堂,不再提缰勒马,一来是因为的确无仗可打,若是不退,兵马粮草就会平摊在百姓身上,他们不愿意百姓为此缩减自己的粮食。二来是因为帝王猜忌。本朝战功封爵,文臣里头除了一个承恩侯再无其他恩封,唯有武将,这几个爵位甚至依着开国太祖皇帝的意思世袭,他们从父辈手中接过位置时,并不降等。这样的盛宠恩眷,时间久了就是把催命刀。

而第三点也是最要命的一点——

当今京都里头公侯爵府的小辈们,没上过战场!

眼下还需要大军留在边境防守的,只剩下西南、东南和西北。西南多山林高原,易守难攻且瘴气弥漫,那边又皆是些蛮子,不通耕作纺织,他们求着大晋开互市都来不及,更别说和大晋打仗了。而东南更是沿海,大晋水军虽说不强,那也不是能让人随便耀武扬威的。何况海面宽广危险重重,哪儿有大敌入侵,顶多打打那些盗匪罢!

何况这两地皆是仓廪充实,朝廷每年拨粮,也不过补上余下的缺口,远远不必多伸手。

所以京中子弟历练,竟是只有西北一处。可那里有玉将军守护,他的妻子几年前病故在边关风沙里,朝廷为此特地准许他的独子玉琅前往边境随父上阵。他的独子十三岁领兵,十五岁大败突厥,独领风骚。帝王自然更不许别的勋爵子弟前去了。

他们说是在为后辈子孙铺路,可也只能铺一条让他们免于帝王猜忌的路,这辈子能平安过去已然大幸。

“难啊……”

老国公抬眼看天,阴沉天空中有雨打来。

老国公不许侯着的内侍撑伞,冒雨前行,身形坚定不坠,却又苍凉莫名。

林政南一众人在飞檐下看着老国公走远的背影,明白老国公未出的忧虑。可武将到如今武帝朝,已是鼎盛至极,送儿孙们上阵立功,便是自己让催命刀加快速度落下来。他们一家老小阖族性命都在京都,他们赌不起!

可边境急报不再容许他们躲避。

七月流火,天气转凉,百姓农收刚刚开始,户部忙的脚不沾地,统筹各州粮食收成,又统筹各州粮税上交情况,就连最低下的小吏们都忙得不可开交。

但今年注定是个忙碌年。

突厥的仗打了大半月,粮草也吃了大半月。现在是暂时不缺粮,可就怕突厥准备打持久战。

这日早朝,刚刚上朝众臣就议论纷纷,文臣以御史台为首认为不应穷兵黩武,突厥无非要粮,只要不打仗,让互市好好开着,大晋并非不讲道理。

但以镇国公为首的一众武将却极力反对。

“皇上,突厥年年扰边,为的就是缺粮过冬!况且互市并非没有开过,可每次到了这时候突厥仍旧闯进我大晋边境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一个将军痛陈直言,“他们要的从来不仅是粮食,更是我朝万里沃土啊!”

“你这是杞人忧天之语!”文臣自然也不落后,怒斥一句,“我大晋兵强马壮,外有守边内有良政,君臣齐心百姓安居,此乃盛世之象!方才你口口声声说的都是我朝危机,怎的,你是看不惯皇上美政吗!?”

要说能说会道,还得是文臣。可这么大一顶帽子扣下来,别说是一个从四品武将了,哪怕是镇国公成国公他们也是担不起的!

武将们齐刷刷跪下,“臣等绝无此意,还请皇上明鉴!”

文臣们说话诛心,无心之言听在帝王耳中也是一个猜忌,何况此刻境况。

高丞相一直没有开口,就是因为他素来中立,不为文臣也不为武将,他为的只是帝王。

此刻高丞相也开了口,“皇上,穷兵黩武的确不该,可突厥此次来的诡异,还是要做好长时间作战的准备。”

御史台集体:“……”

丞相大人怎么回事!

“瑾王如何看。”武帝目光转向了朝堂的顾思远。

顾思远琢磨片刻,出列说道:“回禀父皇,儿臣以为,诸位大人说的不错,我大晋从不穷兵黩武,自开国太祖以降,提倡与民休息,与边友好,不若再开互市,与突厥交好,如此既能保边境安稳,也是边境百姓的一个出路,更能为我朝国库增加税收。”

很有道理。

“睿王呢?”武帝又看向顾修远。

顾思远随之看过去,只见顾修远跨列而出,声音清朗,“父皇,穷兵黩武的确不该,但突厥猖狂,今年未及农收便袭扰边境,这大半月来从未停过,儿臣担心,此次突厥来者不善,这场仗怕是入冬也打不完!”

群臣哗然!

比他们猜测的持久战更加大胆,若是突厥真的到了冬天也不罢手,那么他们就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了。

顾修远这番话完全说到了镇国公他们心坎上,也顾不得此刻还在跪着,当即开口,“皇上,睿王所言不错,还请皇上早做决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