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离去(2 / 2)

清晨的寒意无法抵挡人们的热情,三百六十坊中,各类食物的香气飘散在空气中,胡辣汤、芝麻烙饼、拉面馆子的吆喝声、小摊上油锅滋滋作响的食物、小家碧玉的手工糕点、豪迈的汉子热情挥舞着大肉……

这一切构成了一幅中京城独特的画卷。

而在这一片热闹之中,街边的茶楼馆子也拉下了招牌,上面写着“醒早”的烫金大字。

小二满面笑容站在门口,面前搭着个水盆子,水盆里热气直往外冒,小二口中高喊着:“醒早咧……”

这一幕仿佛是中京城生活的一幅缩影,热闹而平凡。这一声喊,中京城在沉睡中被惊醒。

“醒早”,是这里的风俗,也是每个人心中的期待。

每个清晨,人们会提着爱吃的早点,来到这茶馆,用热水洗把脸,找个位置坐下,聆听这里的知识分子解读朝廷的最新动态,理解这个国家的现状,慢慢地开启新的一天,这便是“醒早”。

大玄开国时,有官员提出这种“醒早”是平民干预朝政,建议禁止。

但太祖驳回了这个提案,他坚信所有人都应该了解天下事。

于是,太祖派了宫中的太监,在为首的太监的带领下,他们入驻各个茶馆酒楼,每天将非机密的政务与百姓分享,持续七天,这个建议就这样被压制了。

从那时起,“醒早”成为一种习惯,人们以此为荣,自豪且桀骜地喊出“奉旨醒早”,这是他们的骄傲。

南苑息咬着烙饼,行走在人群中。昨夜小荷香情绪波动,让他晚起了片刻。

想到小荷香,他的心中充满了温柔。

烟花之地,他找到了真爱,这让他激动不已。他渴望将小荷香明媒正娶,八抬大轿抬入家门。只是,小荷香的赎身费用让他有些力不从心。

南苑息嚼着烙饼,心中有些苦涩。他南家曾是名门望族,但一代不如一代。几百年过去,到他这一代,总算出现转机,他觉醒了一种天赋——“通读”。

但他的天赋有限,尽管努力了二十年,也只达到了“落笔境”。

他觉得是缺乏良师指导,于是变卖家产,来到千里之外的中京城。

然而中京城是什么地方?

它是千年古都,是文化的中心。

他无权无势,天赋也有限,自然难以找到好的学习机会。

为了拓展人脉,他多次举办文会,但参与者水平都和他差不多。

半年过去了,拜师的事情毫无进展,他的钱财也渐渐减少。有人建议他去申请文昌阁的抄写工作,但需要一大笔钱。

在这个时候,南苑息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倾尽全力,但最终却只是一场空,被骗走了钱财。

万念俱灰之时南苑息感到失去了希望,但小荷香的及时出现阻止了他走向绝路。这个青楼女子曾多次参加南苑息的文会,被他的高谈阔论所吸引。

小荷香建议道:“我觉得郎君不擅长诗词经义,但对于时政的分析却非常透彻。那些枯燥的公文在您口中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您为何不考虑以‘说文先生’为职业,或许能得到贵人的赏识。即使不成功,也能攒些钱财以备不时之需。”

小荷香的一番话让南苑息如梦初醒。说文先生这个职业是伴随着“醒早”习俗而诞生的。

他们将朝廷邸报拿来,为来此醒早的客人朗读。更高层次的先生还能分析出邸报中未写出的隐情,甚至预测时政的走向。

这个职业有着很高的地位,甚至有些说文先生会被贵人看中并推荐入朝或收做幕僚。

听取了小荷香的建议后,南苑息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展现特长的出路。

在短短半年内,“画嘴南生”的名号开始小有名气。现在,他已经是中京十大醒早茶馆之一“北风楼”的说文先生,每月工资三十两银子。

昨天,南苑息听说今天有重要的邸报,于是他加快了脚步……

……

“诸位早客,南生有礼了。”南苑息及时赶到北风楼,从掌柜手中接过刚刚抄送的邸报,匆匆走上台。

有熟悉的早客调笑道:“南先生,我看到你一路飞奔而来,是不是昨夜与小荷香太过缠绵,忘记了时间?”引起了一阵哄笑。

也有支持南苑息的人反驳道:“如果南先生昨夜与小荷香缠绵至深,早上肯定起不来床,又怎么可能一路狂奔而来呢?”

众人又是一阵大笑。南苑息无奈地笑了笑,心里想:“这位朋友,你是不是在帮我解围?在我看来,我南苑息难道就这么没有用?”

南苑息咳了两声,示意大家安静下来。他开口道:“诸位,关于这些玩笑话我们稍后再谈,先让我们进入正题吧。”

“来,咱们聊聊今日的邸报吧。”南苑息端起一杯茶,轻轻吹着热气,随即把邸报放到桌上。

他的动作虽轻,但看得出情绪的波动。

客人中的一位有些不耐烦地问道:“南先生,出什么事了吗?是不是蛮族入侵了?”

他的话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另一位客人接话道:“难道是妖族又来滋事了吗?”他的话让气氛更加紧张。

南苑息收敛了心神,静静地看着邸报,然后放下手中的茶杯。

他显然已经将邸报上的内容完全记住了。

“各位放心,不是妖蛮入侵。只是我大玄陛下册封了青州万安县的陈洛为万安伯。”南苑息的话让众人哗然。

“陈洛?谁啊?没听说过这个人。”

“这个万安伯是实封的爵位吗?

现在不是最忌讳给予实权封爵吗?”

“我朝有祖制,非有功不得封爵。

这个陈洛做了什么事情能被封爵?”

“这个陈洛多大年纪?

他是读书人还是武人?”

南苑息趁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喝了一口茶,镇定自若地压下心中的惊讶。

他挥了挥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然后他接着说:“陈洛十九岁,他的祖先曾经立下过赫赫战功。他本人则擅长写作,写过一篇叫做《钟馗略传》的文章,只要熟读这篇文章,就可以得到驱鬼的能力。”

“而且,不只是有通读天赋的人,没有通读天赋的人也可以读。”几乎与此同时,中京城的各个茶楼、说书厅都在传颂着《钟馗略传》。

“钟馗,陕西终南山人,少时才华出众……”这些话语回荡在京城上空。

同一时刻,一辆马车缓缓驶入了中京城。

车内的乘客不是别人,正是大儒魏焱和新晋万安伯——陈洛!

这一消息瞬间传遍了整个京城,名满京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