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工人协调(1 / 2)

这个项目的主动权不在手里,张森发现自己并不觉得难过,好像本来就是这样的。

本着初心,张森还是主动联系了有反馈人手能否增加的企业。

“哎呀,李老板,下午好。”

“对对对,有好事,你得请我喝两杯了。”

“我回来之后,找了老师申请,帮忙要名额。刚刚才回复我,说硬抠了几个名额给我。”

“不急不急,你说下你要加多少人嘛?我去找师姐登记,人到了我就划拉花名单去选人。”

“好好,我在学校呢,我明天去找你就好啦。这样,我和老师说一下,你大概一个半小时后过来吧,我找门卫登记一下。”

无师自通,自创话术,将有需求的工厂再联系一批。

部分心急的老板已经开口说要马上过来了,张森确认一家人数,就发一条短信给刘院长汇报。

公司名称,主营范围,期望人数,目前累计期望人数,复制修改发送。

刚挂电话,就听到身后有脚步声。

“小森,现在多少人了。”果然是刘院长。

张森看了一下短信信息,九百多人了,还差三十来个名额就完成了。

“你说等下有工厂老板过来签合同是吗?”刘院长继续追问。

“嗯,有五家比较急的要过来,我让他们一个半钟后来,说要等老师。”

张森放下手机,回答道。

刘院长笑了,笑的很痛快。

“好好好,我通知下保卫处,等下安排放行。”

连说了三个好字,然后转身让张森安排同学收拾一下会议室和办公室。

“既然对方主动过来,我们也要展示我们专业的一面给对方。他们的企业,你都实地考察过吧?”

刘院长有点不放心,再次确认。

张森点头确认,并表示和师姐有一起确认过相关的信息。

刘院长没有回院办,而是和张森一起回到办公室,顺道和张森聊起这个项目。

“森呐,我一直都很想问你,你是怎么会这么有信心处理好这个项目的呢?”

刘院长一开始也以为只是学生心血来潮,自己也认可有机会成功。

但是这次突如其来的指示和安排,本以为开局就糊了的。

却不想峰回路转,下午出问题,还没到傍晚,问题就给解决了。

对此,刘院长才开始正式,正视对面的这个大一新生。

张森也没有托大,将自己知道的情况,而后几年的情况则以估测的方式说了出来。

珠三角从2007年就开始出现了用工荒,很多工厂出现了找不到人,熟手大量流失的情况。

首先2008年的大环境,国际的金额危机,波及国内的经济秩序。

出口订单大幅度下降导致滑坡,部分的企业、工厂为了自救,开展了减产、停产的措施,导致原有工人大批量返乡回流。

另外一方面,农民工因为学历和技术素质不高,大多从事普通流水线工作为主,工资低,远低于社会报到的月均1000元的水平。

“我们虽然在报纸上,新闻上看到这个报道,工人年收入一万多,月均一千多,但实际上并没有。”

张森如实说了出来,自己的工人也是年初才拉起来到一千。

除了这些原因,还有一个和中森公司息息相关的点。

偏远地区的农村,和发达的珠三角城市,信息不对称是很悬殊的。

一来,出于性格原因,大部分的农民工会比较谨慎,没有熟人介绍的工作,一般很少主动去询问。

二来,普遍都认为只有工人缺工作岗位,没有可能出现工厂缺工人的情况。

这是从七八十年代开始,延续至今的观念,这也是前文说道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差的原因。

最关键一点,受去年的经济金融危机,很多原来在珠三角打工的工人被裁员返乡。

这也给原来一直呆在乡村的人产生了错觉,现在工厂都不要人了,裁员了,还花那么多车费上去,不是有钱没地方花吗?

现在只是开端,刚开春,问题还没暴露。

但过了十五,工厂原有工人迟迟未报到,社会上求职人员过少,会引发工厂企业的争人竞争,才会引导用工荒的问题。

对于张森的解释,刘院长没有太大的感触,不知道是不认可,还是觉得这个观点过于悲观。

看在学生给自己解围的情况下,让张森继续给自己说说,为什么中森能够推动这个情况的解决。

人无须,未成年,尽心就好。

张森也感觉到刘院长的敷衍,估计是担心打击到自己的信心吧。

不管了,继续将知道的告诉他,避免出了问题,大家都逃不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