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叁(1 / 2)

第二天·叁

虽说潜意识里一直试图抛掉这段不愉快的记忆,但出于历史记录的完整性,还是选择一字不漏的复述他们的后续罢。

不过与其说是复述,倒不如说是对自己有限的亲眼见证和他人零散的三言两语进行一波总结。

结束与杨茵的对话之后,我一度想要下去瞧瞧,驻足于楼梯口张望着。但经过反复而无比滑稽的“要上不上,要下不下”动作后,最终还是驻留在两者之间。现在想来,许是不愿放下“抱团取暖最安全”的错觉。

错觉?这个放到后面再详细说说。

当时的我感觉像是置身在两个世界的中间:一面是略微喧闹而富有安全感的大集体,一面是小声嘀咕而充斥肃杀气氛的小集体。这大集体喧闹的什么,当时也没认真听,注意力全在小集体上。

好笑的是,小集体嘀咕的内容,我同样没听到多少。只是间断闻及诸如“去处”“想法”“后话”之类的字词,之后便亲眼见着墨老师把选择留下的那十余人也赶了上来。

“哎你们几个别再站楼梯上了,给他们一点空间。”

没办法,还是老实待在上边吧。

有限的亲眼见证并不能填满那无底洞的好奇心。我总感觉兴许能从他们口中“无意”听到点东西,便混迹于人群中,装作无所事事的晃悠、发呆,就像今晚多数同胞那样。一时间为这自作聪明的想法沾沾自喜。

但无情的现实终究是会打人脸的:“高明的窃听”效率并不怎么高。虽然听清的皆为只言片语,不过组合起来却是一条意料之中的线索。

经过墨老师和那两个受伤学生的协商,外加旁边人出主意,最后决定让他们拿上自己的东西从食堂后门离开,生死看天。至于离开后的去向,就不得而知了,一个永远的谜。

说是生死看天,其实明眼人都知道结局早已既定。

前面提过,“抱团取暖最安全”的错觉。今晚有了先例,往后再出现,也肯定会出现相同的事,当事人是否也会被“请”出温暖安全的避难处,流落到学校某个小角落默默等死?或者更糟?谁都不希望这事发生在自己或心系之人身上,但外头的感染者可不管这些。

经历了此晚,我若有若无的感觉到,其实抱团取暖不一定最安全。一旦弱了、被感染了,为了维持圈子的稳定和自身的安危,其他正常个体多半会主动将异常者赶走,难留情面。

虽然这么想有些冷血,但考虑到大家现在处于一个朝不保夕、人人自危的环境,只好在提高生存能力的同时祈祷自己运气别那么差。

对,提高能力,好好活下去,一定要做到。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