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阿建初识吴镇长37(1 / 1)

來富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后,生产销售走势上升,效益喜人。姚柱子是个意识超前的人,他居安思危并不满足现状,开始思谋“丝绸为主,多种经营”企业发展策略。在柱子叔的经营意识里已经转移到“大丝绸”的层面上,以文化底蕴来提升产品内涵,让古老的丝绸业迸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走出一条新丝绸之路。徐静雅作为得力助手,将其经营思路付诸于实践,广纳四方科技人才,在现代织机和配套设备智能化上做文章,传承和创新丝绸面料开发和生产工艺,于织、缂、绣、印、染等技艺上增添现代与科技的元素,把江南城市的古韵与现代风巧妙结合。丝巾上的莲藕,荷塘,泼墨;服装上的仕女,刺绣,花卉都具江南特色,古今碰撞,凸显丝绸产品文化内涵,升级为收藏品。來富则是“多种经营”思路的实践者,“借鸡生蛋”负责与科研单位横向联系,与高科技嫁接,先后办起电子设备厂,电子联营厂,每年开发数种高科技含量的电子新产品,并延伸到电子智能仪表。來富与绿柔分赴上海求教,去BJ取经,通过曾经就读的高校老师与同学攀亲结眷,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现代园区,不断开发出的电子智能、微晶远红外,高效节能等产品,从试产到投放市场,直至打入国际市场。來富丝绸有限公司与科技联姻不足十年便结出了令人艳羡的果实。用姚柱子的话说:把技改和多种经营作为企业的两个轮子,相互促进,滚滚向前。自此,來富集团公司成立。

此时,城市化进程加快步伐,太湖边村子均被划入新区,村镇的拆迁势在必行。村子整体搬迁至十里外的新村,与太湖渔民从水上迁居岸地的渔民村相邻。而原先村址上将以太湖岸边环境优势为依托,招商引资打造一个休闲旅游度假区。來富母亲的娘家就在太湖岸边梅村,虽然母亲不在了,但那里还有他的外婆和舅舅们。此时的來富已跟着柱子叔锻炼了多年,早就不是当年那个懵懂、稚嫩的小青年。经过生意场上的摸爬滚打,俨然成了颇有名气的老板,民营企业家姚柱子的得力助手。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太湖南岸已然是经济开发的热土,政府招商引资,外地客商纷纷来此安营扎寨,投资各种项目,直至新世纪开启后,此地开发已具雏形,太湖沿岸今非昔比,风景这边独好:有异国风情的酒店,休闲旅游度假村,湖畔鱼鲜船餐厅,当地特色农家乐,露天泳池,极限运动场,码头,栈道,……,尤其现代摩登建筑风的月亮酒店,后来成了吴城的标志,妥妥地旅游打卡地。总之运动休闲,旅游度假,吃的,玩的应有尽有,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然而在南太湖区域开发的热潮中,却也经历了暗潮涌动,风高浪急,惊涛骇浪的过程。南太湖开发项目启动之前,政府派人赴经济发达城市,乃至国外招商引资。柱子也跃跃欲试,争拿项目,欲在养育他的这块土地上留下自己印记,为家乡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可外来和尚好念经,几经周折依旧败给外地投资者。恰在进退两难之时,阿建提出用金钱开路,托关系人斡旋通融,打通关节。“用钱砸,不信拿不下项目。”阿建说。柱子当即反对,他说,“伢勿能违法违规,害人害己之事勿做!”阿建不以为然地笑笑,却也没争辩。继而自告奋勇,立下军令状,拿下沿湖滨州码头及栈道项目。

他找到來富,说,“你外婆家邻居老吴家儿子是你高中同学吧,现在是分管开发项目的领导,渔民搬迁计划就是他提出来的。”來富脑子里立马出现了一个能干圆滑,眉眼间透着精明的吴宇文。吴宇文很走运,当年高考败北,原本只能回乡务农,不曾想命运给了他一个机会,乡政府在落榜生中选录了一批人,吴宇文得以进入体制。之后,他仕途之路顺风顺水,三五年功夫,就担任了镇长。南太湖开发后,又调任开发区分管招商引资工作。來富点头,“虽是老同学,平日却也联系不多。”阿建大喇喇地笑道:“你只要给我引荐即可,其它啥都不用你做。”先前阿建曾与吴宇文联系,盛情邀请吃个饭。吴宇文打着哈哈,以工作忙为由未予应邀。阿建并不介意,转念打起了吴宇文老爹的主意。吴宇文的父亲曾是滨湖村的村干部,也是滨湖村有头有脸的人物。阿建提着大包小包上门拜访,从滨湖村的前十年说到滨湖村的后十年,又扯到南太湖开发,把吴宇文老爹哄的眉开眼笑,可一说到儿子,吴家老爹立马警惕起来,说自己老了,儿子面前说不上话,不敢也不能跟儿子呱噪。人家礼物照收,事情不办,兜了一圈连吴宇文的影子都没见着。这不,才找到來富,想从來富与其同窗情谊中找到与吴宇文联络感情的切入口。不日,來富与吴宇文联系,说是老同学叙旧,吃个饭聚聚。吴宇文爽快应邀。除了吴宇文,來富还邀请了同城的其他同学。同窗相聚会使记忆发酵,友情升温,在共同回忆中学青涩时光里,互揭糗事,笑谈趣事。酒酣耳热间,阿建过来敬酒,酒敬数巡,阿建已与大家称兄道弟,对吴宇文更是恭敬有加,散席时,阿建似乎已成吴宇文的知己。

此后阿建每每都能很偶然地遇见吴宇文,这些个“偶然”自然都是阿建有心设计出来的。“偶然”后,阿建与吴宇文交往越发热络起来。时不时还可以登门扯个闲篇,随手拎上中华烟,茅台酒,自然地如老朋友间的交往。吴宇文开始在人前夸奖阿建及其所属的企业,且在一些会议上称姚柱子的企业是当地民营企业的一面旗帜,提出了在招商引资项目上支持、扶植、帮助本地民营企业的建议。一时间本地其它企业议论纷纷,有羡慕也有称赞,但更多的是嫉妒与不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