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秋初陌上初逢君(二)(1 / 2)

郊园正门,数十位披黑甲的军士腰挎秦刃,神色漠然,如雕塑般静静伫立在正门门口,郊园林中,还有不知多少军士潜藏其中。

远处,一阵黄沙卷起。正门的校尉眯缝着眼睛看了看,伸出右手高举,握拳又张开。除了跟在校尉背后的几人外,其余人飞快向四周散开,寻找有利位置。

纪深身着带有龙纹的轻甲,随侍的老宦官双手拢袖,跟在当今圣上后面,两人后面,是百余骑轻骑,呈羽状散开。百余骑中,除了悬挂在马匹右侧的长矛之外,左侧几乎人手一把轻弩,背上则是百炼钢制成的秦刃。人人身形矫健,队列行进中,不时更换阵型。

龙骁营人数不到五千人,直接听命于秦皇,不受太尉调遣。人数不多,可人人皆为锐士,基本都由边军中抽调而成。

纪深骑着乌云踏雪,面如冠玉,身背的披风在骏马的奔驰下猎猎作响。一行人沉默着向郊园疾驰。

昨夜深夜,太后摆驾临政殿,说是好久未见圣上了,心里想的慌。无奈纪深只好先把手中的奏章搁置一边,让众人不必随行,自己扶着自己的生母在月色下踱步。

可不到一刻钟,纪深便脸色阴沉的回来,吓得临政殿众多宫女太监齐齐跪在地上,大气不敢喘。纪深十七岁亲政,如今年号已是德政十一年了。坐下没多久,纪深便神色内敛,仿佛先前另有他人。老宦官是从纪深尚在襁褓中时便随侍在一旁的老人了。

纪深右手轻撑着脑袋,闭眼摆了摆手,殿中其他人低着头,但却在纪深摆手的下一刻便不出一声的退出殿内,只留老宦官一人。

老宦官踱步上前,轻声道:“圣上,奴婢查清楚了,太后娘娘带的双生子是涿郡娘家带来的。”闻言纪深睁开眼,目光幽幽地看向老宦官。老宦官低着头,并没有再多说什么。

一刻钟之前,纪深轻扶自己的生母,心中疑惑,但面上依然带着笑意。

“母后,若是想儿臣了,遣人说一声便是,今夜月色暗沉,母后走来也不安全。”纪深开口劝道。

“成天待在宫中,便当是走动走动,都有人扶着,无碍的。”太后拍拍纪深扶在臂弯的手,余光不着痕迹地打量了一眼身旁的儿子,见纪深神色恭谨,这才放下心来,言语间笑意也多了一分。

母子二人各怀心事,谈笑间走到了御花园附近的一处亭子。

只见亭子中,早已有人提前布置好,亭中两个樱唇翘弯,面容俏丽的双生子见到当今圣上与太后从檐台之下走来,远远的便起身在一旁等候。

纪深见状,笑意慢慢变得浅淡。

“圣上,这两位姑娘是母后特意寻找的,家世清白,德行昭洁,也请宫中的御医细细把过脉了,都是好生养的女子。眼下圣上宫中的妃子还是太少了,子嗣也只有两个,以后如何能继承大秦帝统?”太后婉言相劝道,并不露痕迹地看了一眼亭中的两人。

亭中两人旋即俯身下拜。

纪深面无表情地看着两人,家世清白?都是一家人,家世怎会不清白?见两人与太后之间看似不着痕迹的眼神交汇。纪深只觉心中一片烦闷,两人看似无辜纯情的表情,实则暗地里连自己明面上的喜好,怕是都一清二楚。除了批奏的一些机要内容外,恐怕其他能知道的都已经知道了。

纪深一言不发,脑海中思绪已经转过万千,一份名单已经在脑海中草拟而成。

“圣上,不若亭中歇歇,喝口热茶再行批阅奏章。”太后见纪深不说话,便再开口劝道。

纪深看了一眼身旁的生母,自己的眉眼与生母还是极像的,只是性格更多还是和大秦历代帝皇一般。

纪深突然一笑,说道:“母亲的家风,朕自然是相信的,想必这一点,朕的舅舅再清楚不过了。”

纪深的话让太后的脸色骤然变得苍白,再抬头看纪深。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已经得仰着头才能看清眼前的儿子。

纪深没有再多看亭中的两人,伸手拍了拍。

黑暗中的宫檐之下,走出四个身着工服的太监,年龄都在三十上下,脚步轻盈无声。

“夜深了,送太后回宫。亭中两位姑娘,送回她们该回的地方。”说罢,纪深转身就走,两位太监亦步亦趋的跟在纪深身后。

太后还想说什么,却见眼前一暗。其中一位太监皮笑肉不笑地挡在太后和转身离开的纪深中间,太后正想开口,低头却见另一位太监眼神冰冷地看着在场的三人,一言不发。

------------------------------------------------------------

“圣上,孩儿们都处置好了。”老宦官悄无声息地走进来,站在台阶下方,弯腰说道。

纪深指头有节奏地在桌面上敲击着,发出“咄咄”的声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