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刘玘新的奏疏:实事求是(1 / 2)

得想一个办法说服老朱!

老朱这个人是固执的。

固执己见的人,也不是不可以说服。

这个道理,刘玘是深知的。

刘玘不在犹豫!

上书就开题:

——《“实事求是”疏》。

刘玘开笔,就是直言。

讲述一个调查的作用。

从调查入手,让陛下知言纳谏。

一旁的顾暖,不由得瞧着刘玘所写的内容,一字一句的读了出来:

“没有调查就是没有发言权,孔夫子都强调“每事问”,《论语·八佾》言“子入太庙,每事问”,只有蠢人,只有笨人,才会一个人冥思苦想的想办法,苦思索,而不是做调查,陛下是做领导工作的,亲临天下政务,也许迈不开腿!

但是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陛下你所知道的困难问题来源给调查到手,现状给摸清楚,那这个问题的也就会逐渐变得容易解决起来,调查就好像是“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好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遇到调查问题,使得陛下难堪的臣子,陛下也不要生气,须知,好用的人不好使,好使的人不好用,大明诞生于陛下最伟大的理想之中,但也请不要毁灭在陛下身为人,难以割裂的最卑劣的欲望里,听听臣的意见,也是为了大明——长治久安!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

单单就是一个关于调查问题,然后知言纳谏的事情,刘玘就不断深入浅出,白话加引经据典的为陛下一点点剖析,从而规劝陛下同意,就算不同意也不要着急生气,更不要为此恼怒,因为这都是为了大明好!

顾暖轻声读着,也更加被刘玘的“才学”给震撼到!

她从未见识过,国家大政,治国良方,甚至进言献策的文章。

可以写得如此朗朗上口,还能不咬文嚼字,连她一介草民都看得懂。

行文规范,又通俗易懂。

简直就是世间难得一见的绝妙文章。

顾暖这一刻,对于刘玘更加崇拜了!

刘玘不只是拥有才学!

甚至都已经书写国策了。

还是自家的父亲,那位当朝国士刘伯温家中智囊。

简直不要太有魅力!

认真的男人最帅!

更不用说是惊世之才,才高八斗的俊逸少年。

而这少年今年也不过十六!

这是何等神童?

生而知之吧!

犹如当年年少的张良,年纪轻轻就才冠天下。

刘玘花了不少的功夫,从调查入手。

随后转而开始将实事求是,给定调成治国最大方针。

也开始列举各类错误,不遵守“实事求是”的失败。

这就是将后世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等等一切全部都搬了过来。

然后在刘玘脑子里面揉碎加工,化为自己的文章!

就见刘玘疏里,这样写到:

“只要书上就是对的?这样的观念,已经影响了中华大地数千年,从王侯将相,再到草根农民,都是深信不疑,与其如此,臣直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陛下,也不要觉得,臣提了这个多意见,支持这些改革,岂不是你所做的钦定的一些政策,都是坏事?不全是这样,坏事能否变成好事?道家圣人老子所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缺陷意味着还可以进步,完美也就意味着终结……”

刘玘安静的书写着这一份,注定也要影响整个时代的《“实事求是”疏》。

时间就这么悄无声息的流逝着。

口渴了正要找水。

顾暖就乖巧的将一杯淡茶给递到刘玘嘴边。

刘玘望着美人在前,轻轻刮了一下她的鼻翼。

道:“饿了就去厨房里自己找吃的,李叔留了一些糕点,就当是在自己家。”

又是简简单单一句话。

顾暖听着“就当是在自己家”,受用无穷。

摇摇头,露出那诱人多了一些俏皮的酒窝,嫣然一笑道:“陪着公子不饿!”

“那好,等我写完,带你吃好的去!”

饮一口茶,刘玘又埋头,认真书写。

刘玘这一次提笔,说的就是关于文人士大夫们的问题。

听他们的意见可以,但是真全按照他们说的来治国——那不行!

宋朝深受其害!

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

用儒而不尊儒,改儒而不用旧儒。

总结起来,那就是走自己的路,聊自己的段子!

以史为鉴很重要!

所以陛下修元史乃是大善。

既传承了这块土地上的中原正统。

又拉拢了降大明的几十万蒙古人。

还有九边归顺的那些蒙古诸部们。

历史渊源讲故事,现实利益搭台唱戏。

朝廷解决问题,陛下决定方向。

洋洋洒洒的几千言。

写到后面。

刘玘觉得毛笔不好用。

赶紧就是跑去自己房间。

找来自己做的炭笔。

算是简单的铅笔了!

这样写起来,更快也更顺手。

这样的新奇东西,也引起了顾暖的好奇。

刘玘笑着说道:“暖儿,你去我房间,我的书桌里还有一盒这个,你自己挑几支拿去,这是公子自己做的,用这写字更快更轻松!”

“竟然是公子发明的?”

“嗯!”

“好!暖儿马上去。”

顾暖开开心心的跑去拿炭笔了。

刘玘见她开心得跟一个小姑娘一样。

也是喜欢。

转头,继续写。

刘玘下笔后,口中喃喃语:“陛下是要做皇帝,而不是一个地主,一个大地主,真正的皇帝永远不会被人民抛弃……人民会亲手将皇冠戴在他的头顶,人民会为他加冕,为他欢呼,甚至为他哭灵……”

刘玘想到了拿破仑!

所以自然而然写了下去。

当顾暖满怀喜悦的拿着几支秀气的“铅笔”回来后。

刘玘还在奋笔疾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