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乌桓骑兵(2 / 2)

因为这是粗盐!

“这些都是?有多少?”

刘备脸色瞬间大变,压低声音询问两人。

“三十车!”

刘备听完,快速约算了一下,一辆车上至少有五六百斤盐,现在这里至少有一万多斤盐!

汉代初期,为了更好地修复战争外伤,与民休养,对外开放山泽之禁,因此容许个人生产经营盐业。

后来汉武帝北伐匈奴缺钱,搞了盐铁官营,东汉时又取消盐铁专卖,实行征税制。

但是东汉时盐铁征税比较重,在东汉历史上,基本上看不到盐铁起家的豪商巨贾,刘备很纳闷,这一万多斤盐,他们是怎么搞到手的?

“何处弄到的?”

刘备追问道。

“此乃是我二人以家乡田产换的!”

苏双解释起来,他们在老家两人的土地加在一起有一千多亩,实在是带不走,而他们想把土地卖了,又短时间找不到买主。

干脆,他们两个就和当地的盐政官员用这一千多亩地换了一万多斤盐带了回来。

民间的贩盐商贩,因为盐政的重税,很难直接拿出一万多斤盐,也只有朝廷的盐政官员手里才会有这么多的盐。

作为商人,他们两个可以说是从来不远吃亏,虽然失去了这些土地,但有这些盐在手,他们能够换取更大的利润回来。

“主公,这些盐,咱们可以自己留下一部分,另一部分贩运到塞外,从那些异族手中换取战马……”

张世平说出了他的目的。

塞外的游牧民族,生产力低下,文化落后,盐、铁、茶这些三种东西可以说是他们最为稀缺,而且自己也解决不了的资源。

然而,这三样东西里面,盐是人活下去必不可少的必要资源。

塞外异族为了换取食盐,从来是不吝啬的,这一点苏双和张世平非常清楚。

他们作为贩马的大商,每年都要去边境几次和蛮族做生意,在他们手中换取优良马匹。

而他们每次去,都会携带大量的盐巴,拿这东西和异族换取战马,是以物易物的绝佳选择。

战马,骑兵,这就是冷兵器时代的王道,刘备获得战马越多,骑兵数量就越多,现在进行了屯田,粮食也不是问题,多一个骑兵就是多一分战斗力。

“哈哈,你二人原来是打着这个主意,你们可真是我的萧何啊!”

刘备明白了他们俩的意图,高兴的乐了起来。

“为主公分忧罢了,分内之事!”

苏双和张世平则表现得极其谦虚。

这一战,张飞的五百骑兵几乎死绝,加上新来的三千乌桓骑兵,刘备有三千五百多名骑兵。

刘备觉得,再换回来一两千战马,组建五六千骑兵,他在北方起码是可以随意纵横,在兵力上甚至是可以匹敌他师兄公孙瓒的存在了。

当然,骑兵太多了也不好,因为人吃马嚼消耗太大,刘备养不起。

也正因如此,刘备也应该想想办法,“以战养战”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