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偷梁换柱(1 / 2)

“你们说完,如何能给我出了这口恶气!”

刘焉的眉毛拧成麻花,邹靖见到他自顾自的说着,嘴一撇,干脆也闭嘴了,自己刚才说了这么半天,刘焉什么都没听进去,自己也别费唾沫了。

不过这出整治刘备主意的事情,他也想来个一言不发。

他知道,刘焉日后的路,他自己肯定是越走越窄了,而刘备的路,怕是会越走越宽广,做人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不能和刘焉学。

“邹靖,你怎么不说话?”

刘焉见邹靖站在旁边,低着头一言不发,把怒火直接发到了他的身上。

“主公,我实在是没什么主意。”

邹靖装傻充愣了起来。

“哼!废物!”

刘焉骂了一句,然后就掉头走了。

邹靖看着刘焉的背影,无可奈何道摇了摇头,没办法,自作孽,不可活。

而刘焉则是自己便走边嘟囔着,“没办法?你们一个个都没办法,那我就亲自来!”

说完,刘焉直接坐到了书案后面,提笔开始给朝廷写奏章了。

他准备干一件事情,那就是向朝廷冒功。

幽州黄巾军八万余众,如今被刘备破了,若是上表朝廷,那可是大功一件,刘备必然会被提拔重用。

但刘备作为一个都没有举孝廉过的平民,是不具备直接向朝廷上奏的权力,就要通过地方长官替他报功。

而因此,刘焉就可以背着刘备把攻破幽州黄巾军的功劳,全部向朝廷说成是自己的,让刘备白打了一场仗!

这计谋,不可谓不毒!

至于朝廷查证,他也不怕,汉灵帝刘弘素来比较昏聩,现在各地黄巾军闹得凶猛,官军屡屡战败,正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

突然冒出来刘焉做一个典型,恐怕他汉灵帝刘弘赶紧抓住这个机会,大肆宣扬还怕来不及,怎么会深究这是真是假。

更何况,刘焉还是汉室宗亲,刘弘对他也不会有太多的怀疑。

世事如此,如果你在特殊的时候,做出了一件符合当前行事需要的事情,哪怕是假的,甚至是错的,上位者也不会深究,因为你提供了他们所需,这就可以了。

刘焉写完了报功奏章,突然停笔一想,自己虽然可以成功截胡刘备的功劳,但是刘备现在收纳了黄巾军数万余,实力已经堪称一方诸侯。

如果让他得知自己抢功之事,怕是刘备直接会提兵来打。

乱世之中,实力、兵马就是最硬的道理,刘焉心说,自己还得想办法瓦解刘备的军力。

不是刘焉没有容人之量,也不是他不愿意收刘备为他所用,实在是他看得出,刘备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人。

当世的汉室宗亲,为一方官员的,刘表在荆州,刘繇在扬州,刘虞和他在幽州。

这里面刘表当年单骑入荆州,名称当世“八俊”之一,才能最为卓著,而刘虞此前曾累迁幽州刺史,政绩卓著,颇有名望,在黄巾起义爆发后,被起为甘陵国相、宗正等职,在幽州安抚百姓,深得人心,对刘焉也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而刘焉和刘繇,都是本领平平,才华并不出众,刘焉野心是有的,但他对本领一般,创业难,守业又勉强,倘若有个强大的助力,倒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但是,刘备这样的“助力”,以刘焉的本事,是控制不了的,而且刘焉也料到刘备也不会屈居在自己麾下。

虽说刘焉才学一般,但是这人心,刘焉看得透彻。

与其让自己倚重刘备,最后刘备在自己地盘上成尾大不掉之势头,取而代之,还不如刘焉在事情还没发展到那一情况前,先下手为强!

这也正是邹靖和刘焉的思维不同,邹靖是部下,他只希望刘焉可以选贤用能,从而发展壮大,而刘焉想的,是先保住自己的地位,一切有可能威胁到他地位的人,无论是否敌对,在他眼中已经是潜在敌人。

“若能驱刘备,收其兵,便可与刘虞、公孙瓒一战,届时我鲁恭王一脉,便有望成事了!”

刘焉双眼空洞,呢喃着说道。

刘焉虽说是汉室宗亲,但其野心不小,原历史上他就任巴蜀后,由于中原大乱,当时不少的百姓和流民迁入蜀中,人数约为几十万,这极大的充实了蜀中人口,提升了益州的实力,他就有了不臣之心。

但老天有眼,他还没来得把造反的想法及付诸行动就病死了,否则他就是第一个公然反汉的汉室宗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