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如愿的清欢 7、精勤的善业29(1 / 2)

四季流转,夏天的骄阳似火,在流水般的日子中度过了。一晃又是一年秋天,这天邹云来查看库存,发现红茶的数量所剩不多,便给供货商岳世年打电话,问他新近有没有出什么新品。岳世年是六峰县人,主要制作毛尖和盛红工夫茶,每年产量也不小。他家世代做茶,因着在他家的茶园正好在六峰县的核心产区六姑娘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精湛的制茶技术,他家的茶叶销量也一直不错。岳世年接到电话,说:“邹老板你的电话打的正巧,我这几天正在山里做秋茶,你要不来山里看看玩玩。”邹云一听,说:“好啊好啊,我正想偷师你们做茶的技术呢,看看这么好喝的茶是怎么做出来的。”打完电话,正好覃芳菲过来找她,好久没见芳菲了,暑假过去,她也没那么忙了,听邹云说去六峰县寻茶,便问自己能不能一同前往,邹云欣然同意,这还有什么问题。

第二天两人搭乘岳世年茶厂的货车上了山,走到六姑娘山的地界内,一路看到不少乡亲朝司机挥手打招呼,其中有个别乡亲把自己种的瓜果蔬菜交给司机师傅,托他送到厂里。邹云和师傅闲聊得知,这些瓜果蔬菜都是老乡们自愿赠送给厂里的,现在又到了生产季,厂里少不了要开伙做饭,送些食材供给。芳菲笑说:“这里民风还挺淳朴,乡亲们之间这样和睦。”司机说:“这可是有原因的,我们也不是白拿乡亲们的。哎~你们可把安全带系好了,一会要经过一段比较窄的路,我得小心点开。”二人又检查一下安全带,抓住扶手,往窗外看去,才发现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悬崖,那路面最多一车宽,地面全是铺的碎石子,师傅减速小心翼翼的开过,几人都不说话,大约开了十多公里,路面才宽阔一点,转过一座山,便到茶厂了。看看时间下午五六点,岳世年在茶厂门口收鲜叶,附近的村民们家家户户都有大小不等的茶园,现在正值秋茶发芽的时期,鲜叶更适合做红茶,便采了卖给岳世年挣点零钱贴补家用。二人见岳世年正忙,便没过去打搅,就在茶厂周边转转,此刻正是太阳落山的时候,二人在茶园边上环顾四周,群山连绵,对面一座孤峰显的格外突兀,夕阳在山尖上好似一个人侧身戴着一顶帽子,芳菲问:“这就是传说中的六姑娘山吧?”邹云说:“我也是第一次上来,应该是六姑娘山的主峰吧。”这时岳世年的老婆李小月出来,看见她俩在厂门口赶紧过来打招呼,问:“到了怎么不进去,这会开饭了,去食堂吃饭。”邹云边走边和李小月寒暄,芳菲在后面赶着拍了几张夕阳美景,才小跑着跟过来。

吃饭时二人和李小月坐一张桌子上,还有一些其他的工人,一共坐了两三桌,桌上伙食还不错,都是些农家菜,小月说:“这些都是乡亲们的供给,绿色无污染的,随便吃,不要客气。”

邹云便答:“刚才来的路上已经见到你们土家人的热情和淳朴民风了,乡亲们都挺和气。”

这时同桌的一位大妈说:“小月夫妻俩可是好人呀,我们这些留守村民,多亏她们的照应,吃些瓜果蔬菜不算什么的,这都是些出产之物,不值什么。”

小月答:“你们太客气,都是亲人们,再说您们年纪大了,我们年轻人干点活是应该的。”邹云想,外面人一直说六峰县的人礼数多,人们见面太客气,今天见了还真是,她理解这是农村老一辈特有的客套,便也当客套话听,随着他们附和几句,也没在意。

饭后师傅们就要进车间把傍晚收来的鲜叶进行加工制作,因鲜叶不能长时间堆放,须得连夜初制成毛茶原料,然后再进行精制,最后才做出盛红工夫茶。因岳世年的车间实行清洁化管理,外人不得擅自入内,李小月说:“我们这里可就没有你们茶馆里那么精致的茶具了,只有审评用的审评杯,这两天才出来的新茶,你们来检验室帮我检验检验。”邹云笑道:“我们是来学习的,你们都是老师傅了,哪要我检验。”李小月又道:“咦~你们代表市场,消费者是最好的检验员。”几人客套一番,说着就到了检验室。

一进门,就闻到扑面而来的红茶香,盛红工夫的茶树品种主要以大叶种为主,茶香有一种独特的薯香气。茶汤冷却后,会有乳白色浑浊物质析出,出现“冷后浑”的独特现象。曾在清朝末年,由广东商人将红茶采制技术带至六峰县,设庒收购精制红茶,运往省城再出口至欧洲,后来随着出口量的增大,茶商直接在六姑娘山脚下的仙水镇上,设立了一个茶叶批发集散地,使得中江省的出口茶叶须在此地精制后转运至省城,仙水镇一跃成为中江省知名的红茶市场,也因此给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深山小镇,带来短暂的繁荣时期。

李小月拿出样茶盘,取了三个样品,分别是不同的等级,芳菲是外行,便只拿着手机拍照,在旁边看她们如何操作。邹云将烧好的水拿到审平台上,李小月将三只审评杯摆成一排,又把三个样品盘对着审评杯摆成一排,跟着取出三只审评碗与审评杯并排摆放整齐,这时邹云拿过天平,每个样品取五克茶投到审评杯,然后开水冲泡,加盖闷泡5分钟后,再把茶汤滤至审评碗中,然后拿三把小汤匙,放到三个碗里。这时先闻香气,拿起审评杯,将盖子打开一条缝,凑到鼻尖深深的嗅一下,没闻到什么异味杂味,放下审评杯后,开始检验审评碗中的汤色,审评用的茶具清一色纯白瓷的材质,只见三只碗中的茶汤分别呈深红色、橙红色和金黄色,每一碗的茶汤边缘都有一个金圈,芳菲觉得很漂亮,拿起手机对着拍个不停,李小月拿出笔记本在旁边记录“香气纯和”“汤色透亮金圈显”,然后二人一人拿起一把汤匙开始品鉴滋味,见芳菲在旁边站着,小月邀请她也尝尝,芳菲说:“我这外行还是不参加了吧,影响你们判断。”小月说:“不影响的,你代表消费者的口感。也给我们提提意见。”

邹云喝了其中叶片较大的一款,口感醇厚,唇齿留香,唯一不足的是还带些新茶的青草气,小月听了说:“放上十来天再拿出来喝就很好了。”

邹云又道:“你们这发酵的程度掌握的正好,茶气也很通透。我之前在别处喝过一款红茶,一股子闷坏的味道。”

李小月答:“我们这个主管生产的师傅已经做了三十五年茶了,做出来的茶叶各处参展比赛不知得了多少奖。”说着指指墙上满墙的奖牌。

芳菲在旁问:“你们这个检验方法和我平常看云姐泡茶完全不是一回事,刚刚这种泡法,我喝着口感很浓呢,连涩味也泡出来了。”

“是的,这种审评呢,主要是为了检测这茶的做工有没有什么问题,闷泡一下问题就会显露出来。下次制茶的时候再改进。我们卖茶呢,是为了突出茶叶的优点,茶叶是没有十全十美的,毕竟是农作物嘛,不能完全标准化。所以在茶叶店看到的那些泡茶技巧,都是为了扬长避短,把一款茶的优点最大化。”邹云回答她。

几人试完样品,李小月安排二人在厂里的客房歇息,自己便去车间帮忙。芳菲在陌生的环境睡不踏实,便和邹云闲扯,她说:“我来之前在网上查阅了六姑娘山的传说,还真是凄美。”

原来六峰县全境地处江边平原向云贵高原过渡区,境内皆为山区,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古时候这里交通不便,县内主要的经济作物就是茶叶,苦于交通闭塞,一直不为人知。直到清末茶商进来收购茶叶,才将这里与外界打通。在盛红工夫茶出口最繁荣的时期,出口量一度达到过全国茶叶出口量的前三。那时人们往山外运输茶叶,主要靠人力及骡马,这里的运茶道也是茶马古道的一部分。因着山路崎岖,遇到雨天更是寸步难行,骡马队运茶有一段必经的险道,就是下午上山时师傅特地提醒系好安全带的那一段路,因濒临悬崖,当地人称作“万丈崖”,每年都有茶马队在这里发生坠崖的惨剧,因此当地人一直视这段路作鬼门关。

相传道光年间,六峰县境内有一户土家人,家里生了六个女儿,个个勤劳能干,最小的女儿唤作六姑娘,长大后出落的漂亮水灵兼有一副百灵鸟的歌喉,当地人历来有对山歌的习俗,在田间地头劳作时,唱上几句提神解乏,六姑娘的歌喉很快在当地出了名,更有不少倾慕者前来借着对山歌之名,只为多看她几眼。上门提亲的不在少数,奈何六姑娘,对于意中人,她自己心里有一套标准,那人必须是勇敢的,有担当的。因此前来提亲的人都被六姑娘婉拒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