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徐步的进阶 7、女人的归宿(1 / 2)

回到盛都后,日子一切如常,工作也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偶尔在无人处看到谢总愁眉紧锁,邹云也帮不上忙,更不好相问,问了也没用。只有做好自己的本份,也算是尽了心了。创业是这样不容易,女人做事更是多一份艰辛,又想到叶枫,可能也很难,但是这总归是男权社会,男人做事还是更占优势一些吧。想到这里,便掏出电话给叶枫发短信:“叶老板,好好干活,注意身体,照顾自己。”一会收到短信提醒声,以为是叶枫,结果是袁大力发来的,这一年左右的时间两人各自恋爱,各有工作,又各自有了新朋友,见面的次数少了很多,成年人的距离就是这样潜移默化的悄无声息的拉开的,点开短信一看,是一条群发的请柬,啊~我的闺蜜,我的姐妹,要成为别人的新娘了。虽然之前在电话里说过结婚的打算,没到这一天,还是觉得婚姻是很遥远的事情,现在真的要嫁人了,对方是怎样的人?会善待她吗?她们彼此爱的很深很深吗?童话里的婚姻是故事的结局,而现实生活中,一切才刚刚开始。每一个女孩子都有一个公主梦,但愿自己遇到的是白马王子,从此爱我哄我宠我眼里只能有我,大约梦想往往因为难以实现,所以才会被众人广为期待。其实对于婚姻这个事情,邹云打心底是持悲观态度的,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必说,父母自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常年的争吵,囿于他们那个年代的三观才一直维持着婚姻,然而现代年轻人更注重自我,社会价值观已然和父辈不同,很多人还没结婚就在想离婚后的事情,因此她对婚姻并不期待,甚至一度有过独身的想法。

看到婚谏,邹云打过去,袁大力接通电话道:“我发的短信你收到了吧,不是几个外人我就不给你专门送请柬了,十一带上你的男朋友一起来喝喜酒,我大局已定,你也抓紧。”邹云听了不知为啥突然伤感起来,以前贫穷但是无忧的日子不会再有了,那样简单快乐可以在麦当劳坐一下午聊天的日子也不会再有了,很快柴米油盐拖家带口的日子会随之而来,没有白马王子,我们也许是平凡的灰姑娘,但是没有奇遇发生。邹云心里有点发酸,为啥闺蜜的人生大喜事我没有替她开心?于是开口说道:“恭喜你,袁大力,祝你幸福。那个人要是敢对你不好,你就像当年扛水桶一样把他扔出去。”

挂完电话,看到一条未读短信,点开是叶枫的回复:“好的,老板娘,我更希望能得到你的照顾。”邹云回过去一个敲打的表情,看看时间下班了,便琢磨去哪里觅食,拎上包下楼去。

走出公司大楼没多远,就看见不远处站着同事姚笠,背对着她不知在和谁说话,走进一点看,是习丹丹,俩人隔着一米多的距离,丹丹的神情严肃,说了两句什么又显的有点激动,声音也大起来,只听得一句什么:“……你就是骗我的,一开始就没一句实话……”姚笠说什么听不大清楚,断断续续听到“……是真的……没有骗你……”因为背对着又隔的远,看不到姚笠的表情,邹云觉得奇怪,心想这两个人怎么站在这里说话,这听着也不是在聊工作内容啊,再说他俩的工作也不搭嘎啊,正想过去打招呼看见丹丹转身跑了,姚笠追了两步又停下来,朝另外一个方向走了。邹云定神想了想,啊~我明白了,难怪有几次聚餐或是公司活动,都看见他俩在一起说说笑笑格外开心,因着丹丹本来就爱笑而且年纪小,姚笠也是个喜庆的人,所以并未产生什么联想,如今回想起来,对着不同的人,笑和笑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对我们这些一般的同事,她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年轻小女孩子的活泼可爱的笑,而对姚笠的笑,眼睛里则多了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科学。但是刚才听那对话,也不大对劲,梳理一下,估计之前听说的姚笠有准女友的事情是真的,现在是东窗事发了。邹云庆幸刚才这两人没看见自己,否则真是尴尬。

因着今天收到袁大力的婚讯,情绪有些波动,这会子又撞见这么一幕,不禁想男女之间的感情,靠什么保证呢?婚姻吗?从前觉得古诗里“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是多么钟情坚贞美好浪漫的事,现在长大一点纵观人生百态,要两个人长久相对而彼此不生厌怼,是多么难的事情,人性太过幽微多变,处处是考验。想到这里,叶枫呢?我不在的时候他是什么样子?会和别人暧昧吗?因着自己不想叫人厌烦轻视,总保持一种独立的姿态,从不过问叶枫的行踪,想到这里,忍不住发一条信息给叶枫:“你在干嘛?有没有去找女妖精?”发完了立刻后悔,我这是怎么了?为什么要发这种信息,这还没到四十岁就开始向中年怨妇靠拢了?可惜信息撤不回,已被叶枫看到,他回:“放心,心无旁骛。”并配上一张办公室的照片。一时自觉无趣,便去找了一家小吃馆随便吃点东西,然后回公司了。

下午上班没多久,发现邮箱中有一条未读信息,点进去看是谢总群发的,再点进去,看到如下的内容:

亲爱的各位同事:

首先感谢各位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的辛勤付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XXX,XXXX,XXXXX的荣耀和成果,的确,我们已堂堂正正、信心满满地迈进高端茶礼的庄严殿堂……

然而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的挫折和动荡:

1、我们曾一度高估了“围观和赞叹的力量”,曾认为这些“喜爱人群”会自然而迅速地转化为“消费人群”;

2、我们曾一度高估了“文化创意”对市场的“直接拉动作用”,曾认为这么好的、独具个性、独一无二的产品会自然而迅速地转化为“市场占有率”;

3、我们曾一度高估了我们自身久富经验、久经沙场的团队“开拓缝隙市场”的能力,总认为仍会像以往那样“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

4、我们曾一度高估了我们“进入一线市场”的能力和进度;

5、我们也曾一度高估了“传统茶叶销售模式”的力量。

同样,我们也一度低估了一些影响因素:

6、我们曾一度低估了初创企业“人才引进”的难度;

7、我们曾一度低估了品牌运营对“人才、资金、技术”的更高的“系统化要求”;

8、我们曾一度低估了品牌运营对“产品细节”和“服务细节”近乎苛刻的要求,凸显出我们在人才、管理、技术等诸多方面的不足;

9、我们曾一度低估了“创新的成本和代价”;

10、我们也曾一度低估了市场开发的难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