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负二楼的起点 2、仙山的指引(1 / 1)

拿到了毕业证,邹云也投了一些简历,几乎都是专业不对口的,因此没什么回音,毕竟所学专业是那么的冷门,当然不想去山里的茶厂做制茶工,制茶工也不会招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孩子,那都是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邹云想了想,给班主任打电话,班主任宋大东是个脾气极好的中年爸爸,同学们背后都戏称东哥,每次上他的茶叶审评课极其热闹----这是一个90%女生的集体,几年书读下来,东哥也留下一句至理名言“一个女人等于500只鸭子”。打通电话,邹云半撒娇的说,“老师,我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呀,这可要丢老师的脸了”,老师笑道“你快别说了,丢我的脸事小,可别影响咱们学校的就业率。这样吧,咱们专业在大仙山景区有一个校企合作的茶厂,你去那边看看。”邹云笑道还是老师好,便根据老师提供的联系方式,确定了工作事宜,择日报道。

大仙山位于省内另外一个城市,是著名的道教圣地,自明代皇帝下旨建成起,香火一直兴盛不衰,海内外各地的香客慕名而来,到了现代社会自然就成了景区。这里群山起伏气势磅礴,地势广阔,其中还居住着不少祖辈扎根于此的山民,景区内没有别的经济来源,出于环境保护也不能开发别的项目,其中有一个叫九大士的村子,相传有九位在此修行的道士精勤得道,后来羽化成仙的故事。九大村的书记赵东风是50年代出生的人,当过兵,那个年代自然也没条件读多少书,退伍后回到九大村,看见除了风景依然美好,仙气飘飘的圣地并没有解决村民的温饱问题,便下定决心要带村民改善生活,赵东风带着村民尝试过很多办法,因为景区环境受限的问题,只能种一些不影响整体风貌的作物,最后在农业专家的建议下,说“自古名山出好茶,这里海拔高,常年云雾弥漫,最适合茶树生长了,必能产出好茶。”就这样九大村开拓出大仙山唯一的一片茶园,赵东风又请来制茶师傅教会村民制茶技术,带领村民建了厂房,自此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由于产地环境好,茶叶品质当然是相当的不错,村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邹云到了大仙山,因为景区内相对闭塞,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白天接待游客做销售,晚上若是车间有生产,便去跟着师傅们练练手,体验一下亲自炒茶的乐趣,毕竟在学校里的学习更偏理论一些,这样的日子乏善可陈,邹云倒也乐在其中,彼时也从未思考过职业规划四个字。

这天,茶厂附近的民宿来了一个欧洲旅游团,大约十来个人,其中有个领队是京城大学的学生,快要毕业了实习期,选择了做导游体验一下生活,这些人有时候会到茶亭里来闲坐一会,买点茶叶喝喝茶什么的,这儿的员工没有人会讲英语,邹云凭着还没忘记的高中水平的词汇量,和这些老外也有一些交流,有时候听不太懂的就请领队来翻译,一开始邹云只把这些人当一般过路的游客一样对待,来去随缘,后来发现他们呆了十多天也没有要走的意思,便和领队攀谈起来,问道

“这天天见面的,还不知道您怎么称呼?”

“哎哟,你也太客气,还用您这样的字眼,我俩看着差不多大,你这不是年轻人的交流方式啊,哈哈”

“不好意思,这是我讲普通话时自带的输入法,我叫邹云”,说着笑了笑,心想,嗨,我就是太内向,跟不太熟的人自有一种拒人三里的交流方式,关键这种内向还是别人看不出的,倒是看成了三分装的意思。

“那你这系统要及时更新啊,哈哈,我叫杜仲,从京城大学过来的,那些都是我的朋友,这次我们组团来这里住一个月,感受一下大仙山的灵气。”

邹云脱口而出“你还有这么多外国朋友?”在她的成长路径里,只有方圆三公里的范围,初中之前没有见过老外,高中和大专在城里读,才见过几个老外,但是也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和老外有什么交流,已经踏入社会了,视野依然是短浅的,狭隘的。

“哦,我从高中起每年暑假都会去各国旅游,在旅途中结识的这些朋友,今年我要毕业了,最近也有时间,就邀请他们来中国旅游,已经跑了七八个城市了,这一站结束了计划去XJ。”邹云听了,一时有点吃惊,一想到自己从小到大未出过盛都市,这次来这里上班算是离家最远的一次,人家从高中起就已经各国游了,自己甚至连盛都的地域都没跑遍,一下子吃惊转变成隐隐的自卑,但是还是面不改色,敷衍了一句“好厉害,年纪轻轻就阅历丰富”,杜仲当然不明白邹云的心理活动,继续说道“这有什么厉害的,还不是花父母的钱,你呢,去过哪些地方?”邹云听到这个问题,一时有些恼怒,觉得他是在故意给她难堪,便不自觉的冷笑一声说,“哦,我没你见多识广,我还没出过中江省呢”说罢站起来走到展位前去招呼其他游客了。杜仲一下子没反应过来邹云何以这样的反应,反思了一下自己也没说错话啊,我和我的朋友们同学们都是这样交流的啊,这是再日常不过的寒暄了。

下午下班后,邹云没去车间,也没去例行的散步消食-----她连晚饭也没吃,直接回到宿舍里干坐着,想起下午和杜仲的对话,不免郁闷,她就是这样喜欢胡思乱想的一个人,一想到别人轻飘飘的一句高中起就各国旅游,而自己初中起开始住校,每周的生活费仅够吃饭,就这样邹云还是省吃俭用总能省下一点钱去买自己想要的文具或其他的东西,记得初三那年班里很多女孩子突然人手一块手表,虽然并不名贵也要花两三个星期的生活费,邹云当然也想要一块,但是她很清楚不会有人给她买,便把每天的晚饭省掉,这样过了两个月,终于可以买一块最便宜的款式,她早就去询过很多次价格了,妈妈知道后并没有责备她乱花钱,但是也没过问她是如何存下来这笔钱的,毕竟给她的钱是有限的,自此妈妈知道了邹云有存钱的能力,便不再主动过问她的钱是否够花,每周去学校的时候,邹云不主动提钱的事情,妈妈就会默认她是手上有钱才不做声的,邹云不明白自己的家人之间,为何每次搞得自己像伸手乞讨一样,自小妈妈是家里的绝对权威,邹云心里多大的意见也不敢提,自那时起养成了敏感多心的性格。

邹云胡思乱想了一会,便给余师姐打电话,余师姐早两年毕业,在一家摄影器材店上班,俩人在学校时就熟络,余师姐大两岁不说,性格也更成熟一些,邹云这会心里不痛快,当然要找她吐槽,接通电话,邹云便噼里啪啦把下午的情况讲了一遍,这里面有很多添加的东西当然是她自己臆想的,她就是觉得别人在炫耀,就是觉得问那种问题是在奚落她。余师姐安静的听她讲完,笑道“你这刚出来,这点子事就刺激到你了,以后还有更多的事会让你陷入自我怀疑呢”还处在社会门口的邹云当然还是学生心态,觉得师姐是在轻视自己的纠结,心想真是没有感同身受这一说,余师姐见她不做声,继续道“我的妹妹,现在才开始呢,你要收起你那敏感多心的性格,更不要总是无谓的自尊心作祟,你看过那么多亦舒的小说,那里面经常提到一种男孩子,叫作好人家的好孩子,说的就是杜仲这种啊,他们的生活轨迹你是无法想象的,他无法想象你的穷如同你想象不到他的富一样,你们若是各自在自己的世界生活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你们两种人在一起一交流一碰撞,就变成一种事故。”邹云还是不做声,余师姐继续说道“人家就是正常在描述他的世界,而你,包括我,都还没观过世界,自然无法互相理解”,邹云轻轻的说,哦,我们起点不一样。又想到512那天去交学费,自己自小还算是懂事的孩子,一直坚信只要肯努力一定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呢?也许这辈子都不可能像杜仲一样随意的各国走动。邹云叹口气说,“算了,我也是生闲气,我们从负二楼起步,人家出生就在罗马。”余师姐不知道负二楼是什么情况,但是听这语气明白邹云开始认识到自己和这个世界、和其他人的差距。人和人的差距本就是客观存在的,早点明白早超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