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大明穷(1 / 2)

每天除了处理奏章,刘邦就是带着御林军到城外平奴骑兵营大营,跟将士们一起训练。

都是骑兵,训练骑战配合,再就是习练水性,习水战。

上运兵船,在海上兜一圈后,就在天津港附近的浅滩上训练登陆战。

很多士兵都是旱鸭子,这样在沿海打游击是完全不行的。

游泳是必备技能,必须掌握并熟练起来。

所以,去辽东辽南打游击这个事情急不得。

包括白杆兵也是一样,每天也都在训练这些项目。

再比如坐船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士兵上去就吐,晕船。

这种情况,得多坐几天,习惯了也就不晕了。

还有船上的卫生也得做好,淡水要充足,食品也要保持新鲜,不然在海上是要死人的。

万一再闹个什么瘟疫,整船兵将都得报销。

这海军陆战队的训练,细究起来,还真是一个系统工程。

这还不包括去建奴后方打游击的生存技巧,在山林里独立生存作战的能力,团队隐秘配合协作的能力。

这些只有到了长生岛再进行训练,这边的地理环境不符合。

这些训练项目,刘邦也跟士兵们一起亲力亲为。

士兵们做的事情,他都必须要亲自去做几次。

这样,他才能对战争的具体情况作出最符合实际的判断,并作出相应的决策。

虽然楚汉战争时期他打过很多的仗,但毕竟过了一千好几百年,对手也不一样。

战争的形式和形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像这种海军陆战队般的作战方式,游击战战法,他就没有亲身参与和领导过。

所以,他必须亲力亲为。

像朱由检那样高高在上,每天在朝廷上跟百官扯皮,对基层的情况和前线的战事一点都不了解,那就是取死之道。

对实际情况完全不了解,完全不清楚将士们每天做的具体事情,有哪些困难,困难有多大,将士们的心态是怎么样的,这些都不清楚,怎么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可以这么讲,从朱由检放不下架子,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工作模式开启的时候开始,他的败亡就已经注定了。

一个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去做决策,怎么可能不失败?

想到这些,刘邦微微叹了口气。

但这又能怪朱由检多少?他还只是个孩子。他的父兄们,祖父、曾祖们,也都是一直在深宫大院里面的工作模式。

他只是继承了他们的工作模式。

要他大刀阔斧地去改,也是为难他了。

刘邦也渐渐开始有些同情朱由检,都不容易啊!

同情归同情,局面必须扳回来!

除了批阅奏章、练兵,刘邦也会视察天津的城防,还有火器司、兵甲司的战备情况,还有造船司打造战舰、运兵船、商船的进度。

徐光启到澳门请了一些葡萄牙、荷兰的工匠、佣兵过来帮忙造船。

造船这个事情工程量大,不是一朝一夕能量产的。

虽然刘邦给造船司投入了巨资,但是这是时代局限性,就这么个产能。

战舰上还要配红衣大炮和其他火器,都不是简单的事情。

燧发枪也在研制中,但这个东西要说能改变战局,刘邦估计还是不现实的。

毕竟东西世界的海路贸易已经很发达了。

如果这个东西能改变战局,不说大明会去大量采买。

就是欧洲那些国家也会带着远超大明和后金的军事装备打过来抢资源吧!

人都不是傻子。

不但不傻,都还聪明的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