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咱老刘是马上天子(1 / 2)

“来,孙阁老,尝尝这道清蒸鲈鱼!”刘邦指着御膳房的小太监刚端上来的餐盘说道。

“谢皇上恩典!”

孙承宗夹了一筷子鲈鱼肚子上的肉,慢慢品尝起来。

“孙阁老,东奴之患当如何应对?”

闲聊两句之后,刘邦突然发问。

“东奴之患,这个……”

孙承宗放下筷子,面有难色,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阁老可知您是第一个被召进御书房奏对的重臣,也是第一个与朕一同用膳的臣子?”

刘邦也放下筷子,看着孙承宗,一脸郑重地道。

“老臣谢皇上隆恩,只是老臣年迈体衰,才疏学浅,恐无良策应对辽东之边患。”

孙承宗迎上刘邦的目光回答道。

“这五日以来,朕在御书房日夜思索破敌对策,对朝中大臣一一甄选,惟孙阁老可托付大事!还望阁老万勿推辞,万勿谦让!”

老刘目光炯炯,面色诚恳中带有几分焦急,语调抑扬顿挫,洪亮的京师话中带有几分感染力。

四目相对之下,空气似乎静止。

氛围开始朝隆中对转变。

“倘若陛下真想有一番作为,老臣愿以这把老骨头前往辽东督师,拼了老命也誓必不让东奴再蚕食我大明国土!”

良久,孙承宗仿佛下定决心一般向刘邦表态道,眼中满是坚定。

但其言语之间,对辽东战局不像一些文臣嘴炮那般乐观。

刘邦亦是心中了然,顺势问道:“阁老可有良策?”

“良策不敢说,多修堡垒,多储备粮秣,不与建奴野战,只守城,使其不得寸进即可。”

孙承宗不假思索地说道。

显然这个方略是他长时间深思熟虑得出来的最佳策略。

至少在他看来这是最佳战略。

“方略固然是好方略,然此法需耗费大量钱粮,我大明连年灾荒,辽东边事本就耗费钱粮甚巨,恐怕力有不逮啊!”

刘邦长叹道。

这时王承恩给刘邦和孙承宗各斟了一杯茶。

“吾皇圣明!若按此法,我大明固然十分艰难,但那东奴却更加艰难。我大明毕竟坐拥两京十三省,亿兆黎民,再难也能坚持下去。那建奴却不然,彼地处蛮夷之处,无法自给自足,饥荒连年,这也更加使得彼连年寇关……若我以堡垒使其不得寸进,假以时日,彼自溃矣……”

孙承宗侃侃而谈,声音洪亮,铿锵有力,眼神自信而坚定。

刘邦在一旁边吃边听,时而点头,时而若有所思。

孙承宗是朱由检皇兄天启帝的帝师,天启年间主持辽东防务的时候就是凭借这个战略,硬生生将强悍的后金压制住,不断用堡垒往前推进,硬是收复了几百里的领土。

如果按这么个方式操作下去,再过个十几二十年,后金就得崩盘。

可惜了。

党争,魏忠贤,能力不够的天启,多个因素让这个战略半途而废。

咱老刘是以知人善任闻名于后世的。

这么个帝师,对帝国对皇帝忠心耿耿,人品方正,做事务实,不夸夸其谈,在具体而复杂的局势问题和矛盾面前还能拿出有效的办法。

这样一个优秀的阁臣,咱老刘应该怎么用?

做首辅大臣?还是做辽东巡抚,抗后金前敌总指挥?

在这两个位置上他应该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

刘邦在斟酌,直到此时此刻,他还没有做出决定。

他可不会像毛头小子朱由检那样随意做出决定,过几天又随意地更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