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梦想之航向43(1 / 2)

或许,在柏绪的概念里,念笙连2万元都不值,更不用说200万了。

值得一提的是,念笙从花季开始就有着宿命的文学梦,之前因为写得不好,不敢贸然去阳光下晾晒自己的诗歌孩子。

最是难忘,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为老三前线写信。念笙在心中写了稚嫩的诗歌,那是关乎和平鸽和橄榄绿的热爱和寄寓。后来,她寄过去的诗歌,被一个名叫黎斌的战士抄在战区的黑板上,装饰了边防战士的眼神。

而那个名叫黎斌的战士,不但文字写得如行云流水,而且文采特别棒。一来二去,他和念笙就成了两地书式的文友。他们彼此鼓舞,彼此尊重,他还从云南麻栗坡寄来纪念首日封。

他想知道童年定格在军队大院的念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儿,等念笙特意去照相馆为他拍了羞涩而腼腆的照片,却是原路返回的遗憾。

因为战争结束了,那个战士好像转业了。更遗憾的是,自从她出嫁之后,几经辗转,念笙把那些珍贵的信件和首日封都弄丢了。

在那个书信传递慢生活的年代,文字所能承载的真挚,厚重在一个少女的花季里,多么珍贵。

念笙就和他彻底失去了联系,但是那个未知的哥哥,永远活在念笙的灵魂最深处。那是永远无法泯灭的纯粹和美好,沉淀在时光的长卷里,泛黄流逝的单纯。

那时在念笙的意念里,除了友情之光,她还不懂爱,更不会让所谓的爱情亵渎元音的呼唤。

再接下来,是高三那年学校组织投稿活动,念笙写得诗歌《八月的雨》,被一个编辑看好,发在了某个文学刊物上。

她把那首诗歌从文学杂志上小心翼翼地剪下来,仿佛爱着自己的小灵魂一般,贴在自己最珍爱的日记本上,和随心涂鸦的诗歌絮语放在一起。那是注定要跟自己一生的陪伴,无论念笙今生走到哪里,它就会跟到那里。这都是缪斯说了算的小确幸。

更让念笙感动的是,那个编辑竟然给念笙写了一封鼓励的信,信中说念笙有诗歌的天赋,让她一定要坚持写下去。

百感交集的念笙,用稚嫩的笔触,给那个编辑写了简约的感谢信。在朴素而懵懂的信中,念笙坦言,为了考大学,她暂时是不能分心的。作为爱好,她会坚持下去,不为什么,就为冥冥之中的信仰。

尤其是,为了考大学,念笙甚至放弃了父母好不容易给自己争取的工作机会。

在镇政府大院长大的念笙,不但学习好,而且口才好,经常在学校拿到三好学生奖状和演讲比赛的一等奖。灵秀而爱笑的念笙,自然是被同住在一个院子里的领导们看在眼里的。

随军的母亲跟着父亲转业后,竟然被安排到了棉纺厂,这对于有着肺痨的母亲简直是雪上加霜的摧残。

可是为了养家糊口,母亲也是一边治病,一边坚持工作。每当母亲把自己累得咳血的地步,不但让一家人难过,更是让同在镇政府大院的左邻右舍揪心。而镇政府的党高官,就是念笙家的邻居之一。

母亲在家修养的时候,几乎是没有工资的。家庭的重担就落到了父亲肩头。母亲的咳血的肺痨病,让同在大院的领导们很是同情她们家的处境。父亲一个人用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家五口人,的确很艰辛。

也正是如此,当家境困难的父母去镇政府领导那里恳求组织上安置自家的一个孩子时,镇政府的领导在了解到念笙的家庭困境之后,出于人道主义的帮助,竟然钦点了念笙到广播站去工作。

当时正在上高二的念笙,为了自己的大学梦,她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其实,那之前,念笙的姐姐已经安排了工作,只是单位不是太好,也是父亲托了得力的战友帮忙,把姐姐以合同工的方式安排在了县城的食品厂工作。姐姐的工作是整天包饼干和糖果,久而久之,手指甲都磨得变形了。

那时,念笙的弟弟才十四岁,更是没到参加工作的年龄。

无奈之下,父母只能把这个来之不易的工作名额给了念笙的姐姐,把姐姐从食品厂调到了镇政府工作。但是工种却不是播音员了,而是去了分管土地的部门。

念笙没有后悔过,因为那是心的选择。

只是被高考的黑色七月彻底放逐之后,未免是有点儿遗憾的。她多希望自己也有个稳定的工作,至少能养活自己就好。倔强而自强的她,曾经用的第一个笔名就是“寒梅”。这是她在初中时期阅读了《石评梅传》之后,读到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那句励志的箴言之后,让特别喜欢有着傲寒腊梅花的念笙,与梅共情文学之梦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