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二贤来投(1 / 2)

张杨端详二人后,对左边王象道:“这位就是羲伯先生吧,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啊。”

王象心中一惊,张将军什么时候认识我的,忙抱拳回礼道:“张将军忠义无双,更是心系百姓,我等仰慕已久。”

张杨忙道:“羲伯先生过誉了,只不过为百姓略尽绵薄之力罢了。可惜实力不够,只能照顾河内百姓,惭愧惭愧。”

言罢不等王象回答转向右侧的杨俊躬身一拜道:“秀才先生,久仰久仰。”

杨俊忙躬身一拜道:“今见张将军果然是闻名不如见面啊,将军真是气宇轩昂,义薄云天,我等恨未能早日来见。”

张杨忙道:“文才先生过誉了,都是众文武之功。二位先生里面请,咱们促膝长谈。”

众人分宾主鱼贯而入会客厅。

众人分宾主落座,侍女端上茶水。

杨俊说到:“刚才听薛大人讲因为商谈百姓的事忘却我俩了,可否道来其中原委?”

薛洪忙看向张杨。

张杨含笑点头。

薛洪忙把前段时间庭仪内容和刚才凉亭所谈详细的讲了一遍。

听罢,王象、杨俊二人转向张杨扑通一声跪下叩首激动的道:“我王象、我杨俊不才愿为天下苍生略尽绵薄之力。愿追随大将军左右做一执戟卫。”

张杨听罢甚为动容,三步并作两步的走到二人面前,一手一个将二人扶起道:“得二位先生所助,何愁大事不成。”

二人再拜忙叫道:“主公。”

张杨忙又扶起二人道:“今后我等同心协力,共青环宇。”

众人忙道:“共青环宇。”

张杨返回主位,大家分宾主落座。张杨心中直嘀咕:“招贤这么简单的吗?还没怎么开口,二人已成死忠”

张杨哪里知道,二人都是河内人,王象还是寒门出身,杨俊也是落寞士族,对张杨的做法没有排斥,反而觉得张杨心系天下,又忠义无双,加上庭仪内容看出张杨有吞天之志,张杨又有礼贤下士之风。

二人之才非薛、缪可比,二人早有投效明主施展才华之志,只是苦于无门,又不想远走他乡。

把二人纳入麾下给张杨增添了很大的信心。张杨本来就熟读三国,河内有不少人才都熟记于心。

河内还有十个人才,其中还有一个顶尖人才,王象、杨俊已是千里之才,然二人在河内人才中排名才十一、十二。

还有一个排名第三的韩浩,字元嗣。一个排名第十的常林,字伯槐。韩浩是早已投奔了曹操。

排第九是常林,现在躲在上党,并且张杨没穿越过来之前,原张杨还攻打过他,可以说是死仇。

剩下的那八个人才就是司马八达,本来他们是世家不说,一想起那个司马二达张杨心里就有点悚的慌。

不管怎么样,这八达要是来投,就用之,这二达现年应该才16岁,应该还没有变态的心理。

大达应该才17岁,他们还完全可塑,都还没及冠呢(一般20岁及冠)。不来投就杀之,绝不能让二达成为以后劲敌。

想到此处,张杨忙问到:“羲伯、秀才,咱们河内可还有其他人才?”

杨俊忙道:“没有留在郡内的人才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