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不装了,我摊牌了(2 / 2)

她见多了玻璃制品,在现代玻璃制品早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

但这是北宋,烧制玻璃的技术并不成熟,金莲拿出来的这两瓶酒,酒武大郎压根一点都不关心,他的关注点,全在瓶子上。

买椟还珠了属于是。

其实玻璃在中国古代早就出现了,多是以“琉璃”称呼。

据学者考证,中国古代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

想想青铜器时代就出现了琉璃,历史非常漫长,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不过那会烧制的琉璃,和玻璃成分还是有点不同。

据科学研究,中国古代制作琉璃,是有别于西方钠钙玻璃体系的铅钡玻璃体系,这是不同的发展方向了。

铅钡玻璃体系制作出的琉璃透明度不高、模模糊糊。

和西方相比,不如玻璃来得透亮,

而且琉璃并不太实用,如果用琉璃杯盛温酒,就会开裂。

而类似工艺制作出来的另一种材料——瓷器,不但外形漂亮,而且耐热性好,实用性高。

所以我们中国古代对琉璃玻璃并没有更深入的研究,而是将目光投到了瓷器上。

这里就仿佛就是一个历史的岔路口:玻璃和瓷器分别代表着两条道路。

我们华夏掌握了瓷器的烧制技术,精益求精,在瓷器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把玻璃的制造远远的抛在了后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陶瓷的茁壮发展,制约了玻璃行业的发展。

从南北朝时期,西域就带来了相对成熟的玻璃制品,这些玻璃制品,在中国,是极其珍贵的奢侈品。

所以当金莲在福丰当铺,以三千贯的价格当了那面小镜子,被掌柜的狠狠在心里嘲笑了一番。

西门庆也把小镜子当成绝世至宝,想要献给梁中书。

现在武大郎看到这晶莹剔透的玻璃瓶,说什么也不同意送出去。

“妹子,这无暇琉璃瓶比我命都贵!怎么能送给别人!”

武大郎坚决不同意把这个当成礼物,赵巢和刘衡不配。

好吧,金莲承认是自己考虑不周到了,忽略这种工艺成熟的玻璃制品在这个时代的杀伤力,提出把酒倒出来。

武大郎第一次主动看着金莲的眼睛,不再像平时那样自惭形秽的躲闪:“妹子,这种宝贝你是从哪里得来的?!

自来到阳谷后,你仿佛变了个人一样,也有了很多秘密。

之前我假装不知道,不闻不问。

但现在你竟能拿出这样珍贵的宝贝,还想送给别人。

这两个无暇琉璃瓶,够买十个咱们的铺子了!”

说着,武大郎的声音不由得压低,很认真严肃的说:“这东西拿到外面,都是要引来破家灭门的宝物啊,你从哪里得到这样的宝贝的?”

这样的宝贝我还有上千瓶啊,金莲无力的在心里想着。

金莲明白她魂穿过来后的变化,对武大郎来说,也是极为困扰的。

也好,借这个机会,适当的摊牌。

金莲也早在心里琢磨出了一套说辞了。

“武大哥,我给你说个秘密,你听了千万不要害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