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烧杯阎婆惜(1 / 2)

武大郎成功谈下两贯钱的优惠,金莲发现武大郎还是有些商业才能的。

房东最出租铺面很是急切,做了些让步,两边终于谈妥。

第二天武大郎没有出摊,而是等着牙行一开门,就和房东在牙行的见证下,正式租下了原王婆的茶馆。

过程中他了解到,王婆儿子更是着急,连给老娘停灵都中间跑出来,昨晚就拿了银钱,签字画押,把茶馆退租。

好家伙,武大郎心里直呼好家伙。

不过这样正好,他得以很快租下了铺面。

办完手续回家,武大郎开心的分享给金莲。

“妹子,你说咱们得店铺叫什么好?”他兴致勃勃。

金莲随口道:“就叫武氏饭店吧。”

以后金莲还打算让武大郎再卖中餐晚餐,做成综合性餐饮店铺。

“这可使不得。”武大郎第一反应就是推辞。

在他看来,这些钱都是金莲变卖首饰来的,油条的做法也是金莲传授给他。

他怎么好意思取名“武氏饭店”呢。

现在两人关系式看似非常融洽,但武大郎知道,两人其实越来越远了。

金莲毫不在意的摆摆手:“你要有喜欢的名字取就好,没有的话,我感觉就叫这个很合适。”

她又不打算开成全国连锁,叫什么名字都没关系。

名字定下,要找地方做个牌匾。

这个事金莲去办,因为武大郎事文盲,不认字,别说看不出字的好坏,有错别字他也看不出来。

要开店,只他们两个人,就忙不过来了。

就算两人能忙过来,金莲也不要一直在店里忙啊。

她魂穿过来,不是要帮武大郎做生意的哦。

做生意只是她初期计划里的一环,融入这个世界的方式。

现在大宋境内相对安康,卖身为奴,卖儿卖女的事情还比较罕见。

只能通过牙行招募,或者有相熟的合适的人,招募两个伙计。

武大郎和金莲才到阳谷县没半个月,相熟的肯定没有,只能选择通过牙行招募了。

金莲让武大郎下午再去找牙行,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总之,租下铺面,距离开张也就不远了。

两人一起出门,各自去办事。

金莲来自现代,上街习以为常,开始还蒙面,现在连面纱都懒得带了。

不过这个时代,虽然女子外出并没有太大的限制,但大部分人还是不习惯女子出头露面。

金莲长的美,走在街上,自然就成为了众人的焦点。

她面色平静的走在路上,对偷看她的目光熟视无睹。

习惯就好。

不是说让金莲习惯别人的目光,是要让别人习惯金莲自由的出入街上。

找到制作牌匾的店铺,金莲确认店名,交定金定下牌匾。

既然出来了,那就逛逛街吧,看看还有没有需要置办的。

金莲找了条没有逛过的街,慢慢的逛。

她看到了一个门脸很大的铁匠铺。

感兴趣的过去看,金莲发现铁匠铺里除了菜刀等厨具,和镰刀、铁犁等农具,竟然还有刀剑在卖。

金莲记得哪怕是最崇尚武德的唐朝,也是严禁民间私藏武器刀具的,老百姓哪怕私藏铁叉子被发现,都要论罪处理。

一向被称作“弱宋”的宋朝,铁匠铺里,竟然公开在卖武器刀具。

金莲不由想起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就是北宋背景吧,里面使用兵器的高手好像有不少。

这么看,北宋,至少宋徽宗这个时期,是没有在民间禁兵器的。

铁匠铺内的兵器,以刀为主,短刀长刀朴刀,都能看到。

再就是剑和枪。

若以普通人的眼光看,刀确实是最容易上手,也最容易砍出杀伤力来。

枪剑的使用门槛则要高一点。

铁匠铺内的伙计,看到一个貌美女子走进来好奇张望,很是稀罕,一时间竟没有人过来接待。

金莲四处看了看,见没人搭理自己,主动喊过来一个年轻伙计,询问价格。

年轻伙计红着脸,一一回答。

普通的刀剑,竟然要十几贯。

按购买力折合现代软妹币,一把普通的刀要一两万。

这还是最普通的,要是精品刀剑,都在二十贯以上了。

这个价格,哪怕是放到现代,一般人也舍不得花这个钱。

金莲心想穷人家,连刀都买不起,果然是穷文富武。

想起杨志卖刀时,他的宝刀要价三千贯。

武器的价格金莲总算有了点直观了解。

看来就是要造反,没有本钱也是干不成的。

离开铁匠铺,金莲继续逛街。

街上的小娘子不多,偶尔出现,要么是三四十的妇人,要么是小姑娘但蒙着面纱。

想欣赏欣赏北宋美女的金莲感到十分遗憾。

咦,前面有群人聚集在一起。

有热闹看。

金莲当即凑过去,发现这是一家医馆门口。

医馆门外,一名老汉躺在草席上,面色金黄,脸上红斑点点,腹部突出,看着气若游丝,人马上要没了的样子。

他的身边,两个身穿麻布衣裙的女子在不断哭泣。

不需要多问,金莲猜也猜的到,八成是没钱看病,在医馆外等死。

这样的人间惨剧,在古代真是太常见了。

金莲仔细看老者的症状,越看,越感觉像是血吸虫病。

她在南疆执行任务,有时候会跨出国门,深入一些小国之内。

在小国里,金莲就遇到过得血吸虫病的人。

血吸虫病在国内,基本已经见不到了,国家早在建国初期就花大力气全国性防治血吸虫病,可以说已经成功消灭了血吸虫病。

但在国外,尤其是东南亚贫苦地区,血吸虫病依然会在某些地区肆虐。

眼前这个老人的症状,很像血吸虫病重症的症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