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章 乡村防疫127(1 / 2)

卫生院的乡村卫生防疫系统建设,是从改造村里的厕所开始的。

治未病,一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黄帝内经》有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后演变为“上医治未病”。大意也就是说:高明的医生,会在疾病没有发生时即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具体又分为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前者着重于养生,讲究“法于自然之道”、“调理精神情志”,“保持阴平阳秘”。后者顾名思义,是说生病后要及时治疗,而且要预测疾病的发展方向,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进展。现代医学中的健康体检,大约都是这个意思。

但两者都是在“人”这个治病对象本身基础上进行的论证,卫生院的卫生防疫系统则是走了另一条路子。

从社会治理角度出发,群防群治。

当初建立卫生院,本就是出于“防疫”的目的。生老病死自有规律,千百年来,民间已经形成了一套医病体系。

作为个人推动力量,又不是政府,时杰没必要去打破原有的体系。

但传统的防疫都是在疫病发起以后,着眼于治病基础上的措施,加上中医对于“细菌”的笼统认知,面对突然爆发的疫病,通常表现得无能为力,有种“尽人事听天命”的无奈,多在“防扩散”上下功夫,但那又是政府行为。

卫生院的乡村卫生防疫体系建设,重点在于疫病发起之初,以及疫病发生之后的应对体系建设这两个部分。

具体来说,就是卫生习惯、家庭卫生条件改造和赤脚医生这三个部分。

白鹿小学建立以后,卫生院就划到了小学体系之下,一方面出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人才梯次的持续性,着重于医疗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为的是延伸卫生院的管理职能。

早在卫生院建立之初,时杰就把它定位在培训和管理这两个职能上了。

是个医疗管理行政机构多过于医院本身。

这样一来,卫生院跟白鹿小学相结合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其实说起来,白鹿小学也有这个职能。

自古皇权不下县,千百年来,县以下其实一直采用都是乡村自治模式,费用本着节约原则,是能省就省,真需要的话就临时自筹。

白鹿村不常设护村队,就是基于这种原因的考量。而白嘉轩修宗祠兴族学修寨墙防白狼,采用的都是这种模式。

在“乡村自治”的模式下,官府的主要影响手段是“教化”,体现在两方面:

鼓励办学、建立牌坊。

几年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有很多有识的实业家,发起很多乡村管理实验,其中就有“以校治乡”的理论实践。

白鹿原其实就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话题拉回来,具体到这次的乡村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其实是两组人马。

一组由卫生院主抓,主要做生活卫生习惯宣传和赤脚医生选拔两个方面。

结合的方式就是医疗下乡,做现场体检和治病,顺便宣传生理卫生知识。

具体就是有宗祠用宗祠,没宗祠找空地,现场分体检、治病、宣传三块摆开阵势,村里官人——也就是村长铜锣一敲,村民们就涌过去,连体检到治病带宣传,一次搞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