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章 开镰哩117(1 / 2)

种子、水利、垄耕。

是农业文明里程碑式的重要发现,每一个的出现都促进了农业的大发展。

但由于落后生产关系的制约,并没有实现完全的普及,而且造成故步自封,并没有积极去优化它们的环境。

垄耕的先进之处在于轮作和管理。

通过翻地、整地,每次播种的作物正好长在前者的垄间,达到了类似休耕的效果,可以积蓄地力,不至于竭泽而渔,而且还多了进行田间管理的通道,不至于种上就不管了。

可谓一举两得。

但垄耕增产有一个前提:种子和肥料。

白鹿原是最早取消满幅种植,全部采取分垄耕种的地方。看起来少种了一半的小麦,不过因为用另一半的土地进行了深耕和施肥,行间还种上了蚕豆和豌豆做绿肥,自然达到了增产的效果。

所以,收麦之前移栽棉苗时,已经挣了一轮豌豆、蚕豆的钱。罐头厂敞开收购青豌豆和青蚕豆,价钱还不低呢。

即便有些农家贪那季豌豆,坚持等豌豆成熟才收割,因此耽误了农时,但由于棉花育棉移栽技术的普及,并没有造成棉花减收,就是节奏上紧了点。

时杰对农业种植很重视,要求之严格,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

尽管是新麦种,仍然进行着持续优育和选育,所以生长出来后,无论是长势还是分蘖,与之前都有很大区别。

农人们早就满含丰收的期待了。

早在半月前,他们就家里地里来回转,天天查看只为准确判断收割时间。

麦黄一晌,蚕老一时,耽误不得。

之前,白鹿原上麦子收割,小家小户的都是今日一坨明日一坨旋割完的,每次割完就一捆一捆背回家去,在自家的小院里用棒褪一个一个捶砸干净。

因为哪怕同一片地,成熟时间也不同。

但今年不成了。

一是家家都按人头分了地,地多了,二是采用了新麦种,麦子同时进入成熟洪期。

于是,激动人心的大场面来了。

关中放开关口,大量流民迅速进入,为这次麦收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他们聚在镇上,等待分配的当口,就成了这次麦收的生力军,每个村子的官人把他们一队队的领回去,组成小队参与村里的夏收。

在白鹿村,鹿三自然成为了这些临时麦客们的头领。引着他们跟着家住辨认每家的地块,现场商谈费用,督察他们不要偷懒怠工,以及割麦时不要留下太高的茬子,尤其后者。

此时,整村的人排在地头,个个磨拳擦掌,就等着官人喊那声“开镰咧”。

临时麦客们也在交头接耳。

“这踏马是麦子?”

“这怕是要费刀嘞。”

“就是呀!瞧那麦秆,抵咱们那边两个粗;瞧那麦穗,长了两指,粗了两圈还多。”

旁边村里人自豪的说:“兄弟好眼力!俺这是新麦种!新麦种懂不懂?研究所里的娃子们研究出的新品种,求了老天爷才赏下来的咧!白鹿原专有,别处还没得。”

这是白嘉轩对外的统一说辞。

不过,后面那句“老天爷赏下来咧”就纯属村民自由发挥了。

“研究所是啥?”

“研究所就是研究所呗,都是原上人家的娃子,个个文曲星,本事可大着咧。不过,兄弟也别着急,麦收过后,村里就会给你们分地,到时候你们的娃子也能上学了,免费哩!”

此时地多人少,分田时人均三亩都没有分完,剩余的就留在村里做了公田,为的便是留出接收新家庭的空间。

“免费?还有这好事儿?”这些暗自庆幸被分到原上的临时麦客很是诧异。

迎接他们的又是那溢出的自豪,“白鹿原才有,别处要收钱哩。”

那边,一众人皆一身短打,手拿镰刀围着白嘉轩,兴奋的说着些啥。

就连鹿泰恒也来了。

老倌帽檐上叠折着一个手绢,正满意的看着自家田地,感叹不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