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委托的开端(1 / 2)

那之后的几日里,克里夫一直在惴惴不安地等待着加里的消息。侦探所的生意仍然没有起色,除了一些小打小闹的委托之外(例如递送包裹、看护小孩之类的)再无他事;也正因此,事务所里的炉火越开越小,克里夫吃的也越来越少,常常一天只吃一个又干又硬的面包。加里俨然成为了克里夫唯一的希望。

这天,如同往常经常发生的那样,克里夫从一连串不安的梦境中醒来,忽然听见门口传来了咚咚的敲门声。他睡眼惺忪地坐起身,穿上衣服向门口走去。打开门,却是一个脸冻得通红的小孩。

“先生,您的信。”那小孩说。

克里夫立马醒了过来,一把夺过信,又从大衣口袋里随便掏出几个铜板把小信使打发了,便关上大门开始读信。加里的字迹很有特点,像他本人一样瘦长;因此,只看到信封上“第三街区46户克里夫收”的字样,克里夫便已对寄信人的身份十拿九稳。信文也很短,只有一句话:今日下午三时至五时间,中城区一区第一环路旁筑城巨人教堂第三忏悔室与委托人面谈。谨记。

中城区同样也是一个环形,从正北开始被均匀地划分为了八个区。所谓第一环路,也就是最靠近内城区的那一圈环路。至于筑城巨人教堂,克里夫依稀记得在书中读到过,是说风雪初起之时,人们相信有巨人帮助城市围铸了两圈高墙(内城区外那一座和外城区外那一座),因此筑城巨人便成为了一些人的精神信仰,建有一些教堂。当然,唯物主义史学家坚称那些不过是巨大的蒸汽机械。这种信仰主要集中在中城区,至于外城区则信仰一些更加杂乱的东西,比如炉火、有名望的医生或是矿工自己的铁锹。

至于克里夫自己,其实并不在乎到底有没有所谓的筑城巨人。原因很简单:和他没关系。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提前打点,以便下午及时出发。因此他在门上挂上了“休息中”的牌子,便开始整备起自己的探案装备。

说是“探案装备”,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出奇的。一副放大镜(这几乎已成为侦探的标配)、一把弹簧刀、笔和小本子,还有一只精致的机械拍立得,用它的镜头目睹了不少出轨场景。这些东西都可以放在保暖衣的内袋里。除此以外,克里夫还有一把带枪套的手枪,是很久以前私下委托人制作的,可以发射细小的、同样也是自制的弹丸。尽管在迄今为止的侦探生涯中,克里夫只在极少的情况下击发了这把枪,但是毫无疑问,对一名或许会身陷险境的私家侦探来说,它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不过这次克里夫不打算带上它。理由也很简单:中城区是禁枪的。虽然中外城区之间并不设有检查站,但只要在中城区被发现携带枪支,便会被立刻扭送警局。当然,整座都市其实都是禁枪的;然而外城区的警力更多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只要不是大的骚乱,便不会严查到底。也正因此,外城区始终存在着枪支的流通,也始终存在着因此造成的案件。只是并不是每一个案件的受害者亲属都愿意花钱请人(不管是警察还是私家侦探)调查,所以这种情况当然有利于克里夫的生意,但有利得并不多。

克里夫并没有花费多少力气便整理好了东西。下午两点,他从事务所出发了。

今日的风雪似乎稍有减弱,街上的人影也多了一些。除去往常惯有的运煤的板车,以及提着购物篮、行色匆匆的妇人,还有行踪鬼祟的商人敞开衣衫兜售着来路不明的药剂,报童的吆喝一路落在走过的雪面上。克里夫经过这形形色色的人等,再次涌起一种熟悉的思绪:外城区仿佛总是如此,是一只介于生存和死亡之间的巨兽;在灰白砖墙和煤炭黑烟构成的沉闷表皮之下,却有这样无数的细小节点在蠕动着,从事着一些或是光明磊落或是鬼祟堕落的事情。

中城区和外城区之间并不立有高墙,但却隔开了一道长长的距离。这段距离也就是第三环线,环线中最宽、也是最繁忙的一条,堪称交通枢纽。有机车横穿第三环线往返于外城区和中城区之间;这是绝大多数人在两城区之间移动的方式。当然,徒步横穿也并非不可,但那样就得自己越过第三环线的车道和铁路轨道以及环线边缘的围栏,不仅辛苦危险,而且或多或少会引人侧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城区人日常前往中城区的打算,如果确实有此种打算的话。

克里夫在车站买好往返的车票,随即便登上了机车。车上的两类人一目了然,一类便是类似克里夫这样来自外城区的,他们的穿着相对朴素,大多低着头或是望着前方,脸上显出一副淡漠的神色;而那些返回中城区的,则显得放松,脸上也充满更多的神态变化。人们仿佛潜意识中也意识得到这种区别,两类人各自聚在一边,互不混杂。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