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天·11月12号·星期五77(1 / 2)

早餐是久违的油茶。

头道茶在我醒来之前就被墨雄和玛莉娅喝了,直接从二道茶开始喝起,还算不错,就是提神效果差了点。

昨晚是睡的有点晚了,需要深刻反省与自我批判。

等到22号,宁南总公司的中小学全部放假后,玛莉娅也就轻松了许多(虽然代价是小卖部的客流量也少了),就有时间天天早上一家人煮茶喝了。

非常具有传统楚州色彩的吃法啊。

虽然刚才又又又和墨雄饭后聊了很久,甚至被拉到电脑前进行一下现场教学。

但我需要先把今晚23点前截止的那篇论文敲完再说。

不过在此之前我需要先去煮个午饭,以后午饭、晚饭和晚上的汤菜都得我来负责了~

挺好的,这样一来玛莉娅在下午三点的时候就有足够的一小时时间来睡午觉了,她平时真的太操劳了。

或许,不只是神幻集团,而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底层逻辑里真的存在一定程度的疯狂因子。

只不过有些人(比如墨氏龙族)把这套疯狂因子融入到血脉传承里面来了而已,仅此而已。

待我生命临近结束的时候,或许我会写一本类似于《百年孤独》的回忆自传类作品,用来描述这段血脉的赐福与诅咒。

在学校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学习障碍群体既是该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又是班级、学校以及更高层次教育组织管理系统需要应对的现实难题。

首先要明确:学习障碍患者往往表现在认知加工过程的异常,然而人的心理系统除认知过程外,同样涵盖了情绪系统、人格系统、行为系统等其他组成部分。

我们不能否认,认知加工过程存在非常态环节(此描述比“异常”二字更加适切)的个体,会间接影响到其生活中的其他方向:思维模式、社交能力发展、生活自理能力等;但在观察到的过往案例中,大多数学习障碍患者的情绪系统、人格系统、行为系统的发展并无明显失能表现,其影响最深的仅是认知加工这一活动——更具体说,是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加工活动。

因此,我们必须将“学习障碍”这一概念的界定范围,与“人格障碍”、“情感障碍”、“社交障碍”等其他非常态化心理系统表现进行一个清晰的区分。

遗憾的是,有时候这些障碍表征是伴随出现的而非单独出现,认知障碍的扭曲同样会间接影响到该个体的社会交往水平,尤其是在“乌合之众”的大众心理环境中,因不理解与不理性的群体排异反应会进一步加剧学习障碍患者在社交方面上的困扰,这已经不仅仅是个体心理方面的问题了——它已经上升到了社会学的层次,是需要宏观力量进行矫正的思想定势,但该探讨方向不一定具备现实效力,故在此不做展开。

若将“学习障碍”这一表现单独抽出,细分下来,又可以有多种亚型表现:识字障碍、文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口语障碍、言听障碍、计算障碍、交流障碍等。

在宝莱坞出品的学习障碍主题电影《地上的星星》里,主人公伊夏表现出来的学习障碍类型非常繁杂,既有最核心的识字障碍,又有空间知觉障碍和书写障碍,同时在数学运算中表现出了难以理解的计算障碍。

在电影中,主人公眼中的世界几乎是动态变化的,这是我对学习障碍患者视角的一种猜想与理解:一般人眼中的白纸黑字是固定的、静态的、不会变化的,但在他们眼中,那些本该是静态呈现的文本却在视觉通道的非常态映射中,在心理系统里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近似于“乱码”的表现。

当时我在想,如果我看书的时候,上面的每一行字的每一个字符,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停变化,镜像、缩放、旋转、闪烁,并且甚至在我用笔写字的时候也这样——那么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此类学习障碍患者的书写错误会存在一些具有“规律性”的认知偏差。

换句话来说,在如此扭曲、动态、复杂而不稳定的视觉映像中,还能够勉强看懂书本,勉强写出来一些正确的文字,其实已经算得上天才了。

常人正因无法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无法感同身受的体验到他们所经历的困难与视角,因此难以与此类群体产生共情,这是学校心理学想要从宏观层面帮助社会改善对学习障碍患者态度的根本性思路:引导正常个体对此类非常态个体产生共情心理。

然而,这种宏观策略并非我们学校心理学家所能推动的,我们自身专业水准的影响效力能够在学校层次上进行工作就已经是极限了,而且,“让正常人接纳不正常人的不正常”本身就有悖于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传统伦理逻辑思维。

事实上,学校心理学家在处理学习障碍患者与其他类型障碍患者的思路上,往往采用的是“让不正常人变得正常后过上正常的生活”,这是最典型的病理化心理视角,而非当前研究取向中提倡的积极心理学视角。

虽然就我个人而言,这种病理学思路是非常不人道的,但我们依然要探讨,学校心理学家该如何在这种视角下对学习障碍群体展开合理且人道的矫正工作。

目前社会上,最主流的思想观念是,特殊教育机制。

建立专门用于收容特殊社会群体的特殊教育学校,营造不同于一般教育竞争的特殊教育环境,通过专门培训的特殊教师、专业设计的特殊课程、专心辅助生活的服务人员,让特殊群体的学生们在最适合他们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中得以寻找到让自己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本事。

事实上,学习障碍群体并非不具备能够独自生存的独到之处,由于其看待世界的视角与常人视角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在需要创造性的领域工作的时候,他们有更大可能性创造出非常独到的作品与表现。

在电影中,主人公伊夏从小就展现出超乎常人的绘画能力,他的作品在整个学校的绘画比赛中以惊艳的色彩技艺夺得了第一名。

在现实中,学习障碍患者是否在创造性领域中的表现力显著好于常人?因为艺术领域的创造性概念是没有高下之分的,我们能否从该角度去拓展学习障碍儿童发展观的新视角?

一般来说,“狭义”的学习障碍患者应当是指,在“学校课程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明显障碍的个体,若以该定义下的视角进行拓展,通过“绕开学校课程学习活动”的方式来寻找此类儿童的未来就业前景方向,理应是可行的。

但,目前的另外一种主流思潮在于:如何让他们适应一般学校的学习环境,如何让他们获得与所有人共同竞争的平等机会?

这其实陷入了另一个层次的思维误区:“正常的”一定是“合适的”吗?对于那些眼中看到不一样世界的孩子们来说,我们需要做的,到底是营造一个“合适”他们按照自身的特点来自由发展的良好的特殊环境,还是要遵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期许,让这些“不正常”的孩子最终变得“正常”?

返回